最近全国各地关于地摊经济的讨论很多,很多人认为,城市小商摊在保持管理秩序的前提下,应当予以保留,这不仅有利于经济的复苏,也使城市更有生活的“烟火气”。对于这点笔者感触更深,因为常在胡同里游走,所以对胡同重要价值的看法,就是因为它是“活”的,是具“烟火气”的文化存在,而不是“死”的文化陈列。今天就拿白塔寺周边的“烟火气”来聊聊这个话题。

白塔寺周边的传统胡同,兼具两种气质:文化性与生活性。在这一片寻访,随处抬头就可望到白塔寺的白塔,近800年历史的地标建筑,奠定了这一片地区的文化基因。但光有这建筑还不行,重要的是塔下胡同里,遍布着人们的生活,要不然,那塔就只是一座没有生机的文物罢了。“烟火气”使人们的生活有滋有味,也为白塔注入了能够融合古今的穿越功能。上图是白塔寺东岔的傍晚。

白塔寺东岔,是白塔寺下两条岔道之一。白塔就是这个片区的中心,紧挨白塔寺的东岔也是人流较为密集的地区。人多,生意就多,各种商铺和摊位很多。当然,小编要提醒大家,本组图是以“怀念”为主的,所以你看到的这些充满“烟火气”的场景,我都是在2015年拍的,而如今,并不是这个样子。

当时的东岔,随时就可买到各种新鲜的水果蔬菜。随便一个墙角,可能就有一个摊位。按管理规定,这肯定是“占道经营”了。想必今天也都不让摆了。

白塔寺东岔向北走,就到了平安巷的路口,路口一般都是最热闹的地方,摊位也多,人们从此路过,稍停一下,就可以买到当天需要的果蔬或小商品,十分方便。但客观地讲,这肯定也影响了交通。

穿过东西向的平安巷,继续北行,就进入了东廊下胡同的入口。也是在2015年,我过去拍摄时,已到了傍晚,胡同两侧有很多菜摊,好像比白塔寺东岔还要集中,而且大多都是地摊形式。

随地铺个塑料布,就是一个摊位了。

有的就在家门口摆摊,占路面积少一点。但前几年,胡同里的出租户多,摆摊这样的生计,对于他们十分重要。有些夫妇都在北京打工的,男方可能会去干重体力活,女方卖点菜或者水果之类的日常消费品,也是一种不错的生计选择。我去年曾在河南出差时遇到过一个快车司机,他说刚离开北京回老家生活。在京时,他就是在胡同里租房,跟一个老乡老板洗车打工,老婆则卖菜。后来管的越来越严,占道洗车和占道卖菜都不允许,就只好回老家了。

对于市集的熙熙攘攘,中老年人特别有感情,生活了多年,都是在这样的市集中过来的。而且,有意思的是,这种集市似的场景,也是一种感情交流的媒介,街坊邻居们在这里邂逅,顺手买点东西,还可以拉几句家常。这正如“市井”二字的起源,就是因为旧时井是最重要的场所,家家都要来此打水,聚集起人气,并形成商业,“处商必就市井”,市井就这样形成了。所以,没有市井,哪来生活。

这是宫门口东岔的南口,到了傍晚是相当热闹的,小吃、服装、水果等摊点是很多的。但这种场景,对交通和环境卫生当然也会带来挑战。

近几年胡同整治开展的很有成效,干净清净了很多。但也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那就是生活气息淡了很多。上图是我去年底再去宫门口东岔南口时看到的场景。

京胡同的整治确实是个大难题,它不仅是表层的城市管理,还包括更深层的首都定位、城市规划、外来人口考量等问题。所以,如果全面放开地摊经济,对城市秩序是个新考验,而全都管死,城市秩序能得到确保,但百姓的生活气息,那股“烟火气”何来?尤其是对胡同来说,胡同的本质就是生活。如何生活得有滋有味、又秩序井然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