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的欧洲竞相谈论着一场战争,骑士团胜利的消息从小岛马耳他传遍了基督世界,人们为此欢欣鼓舞,欧洲松了一口气,奥斯曼人再不能通过从海上威胁欧洲了,他们在地中海称霸的历史宣告终结。伏尔泰说没有什么比马耳他之围更有名了,确实,马耳他围攻战的战略意义远远大于这场战役本身的胜利,因为对于庞大的奥斯曼帝国来说,在战役中损失的军队可以很快组建起来,轮船可以重新再建造,兵员可以重新招募,失败有时并不显得那么可怕,而是这场战役过后奥斯曼人放弃了从大海上进逼欧洲的打算。

另一方面,马耳他骑士团也在这一仗以后达到其实力巅峰,他们成为地中海中部最强大的力量之一,不过这一荣光却在它达成之日却日渐暗淡,最终在拿破仑的威权下轰然倒塌。奥斯曼帝国同样如此,它在地中海的霸权被骑士团和西班牙取代,尽管各有胜败,但无疑都是最后的荣光。作为16世纪最令人津津乐道的一场战役,那么这场围攻战究竟带来了什么影响呢?

一、奥斯曼的跳板,进攻欧洲的一次战略布局

杰尔巴岛之战以后,奥斯曼帝国在地中海的海上势力发展到了巅峰,以西班牙为首的欧洲国家损失惨重,为了应对奥斯曼人的下一次攻击,整个西欧的船舶工厂开足了马力全力建造战船,然而比起船只的损失,真正要命的地方在于损失了许多经验丰富的水手和海军。正如战斗机可以造,但想要短时间内培养一批经验丰富的驾驶员则是一项漫长的打算。奥斯曼人出乎意料的蛰伏了四年,这给意大利和西班牙喘息的机会。

四年以后,新的问题出现了,奥斯曼帝国陷入了通货膨胀、宫廷叛乱和官员腐败的泥沼,而战争毫无疑问是转移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加之苏莱曼已经老了,但征服欧洲的梦想还没有实现。海上也不断传来消息,从罗得岛退守到马耳他岛上的马耳他骑士团在不断的截杀和扰乱船队,诸如奥斯曼帝国首席太监基兹尔和公主这些权贵人物的船队也屡屡遭到对方的袭击。而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也在策划一场重夺地中海控制权的战争。

不过对于苏莱曼而言,或许他更加需要一场战争,这是帝国扩张的重要一步。马耳他岛位于地中海中部,号称“地中海心脏”,紧邻意大利西西里岛,在帝国的棋局中它是作为帝国从海上侵略欧洲的重要跳板和军事基地,从地中海东岸出发的帝国舰队可以在此得到修整,获得后勤补给,即便前线战事不利,它也可以将马耳他岛作为撤退途中的落脚点,而不至于倾覆在茫茫的地中海里。西班牙和意大利各国自然心知肚明,西班牙新的海军司令堂加西亚·德·托莱多告诉菲利普二世一旦马耳他失守,那么基督教世界将受到严重损害。

对于这一点,欧洲和奥斯曼帝国都深知它的利害关系。

1564年,苏莱曼终于下定决心,他任命穆斯塔法帕夏作为这一次帝国海军远征的司令,当战争的阴云日益明显的笼罩在马耳他岛上时,彼时双方都开始了紧锣密鼓的战前准备。奥斯曼帝国动员了近5万人的兵力,400来艘各类战舰,62门大炮以及两门大型射石炮,2000吨的火药和10万发的炮弹,大量的火枪则被装备到士兵手中。从挖掘战壕用的铁铲到搭建防御工事用的各类工具一应俱全,志在必得的苏莱曼制定了相当充分的准备,除了他自己,战争所需要的所有资源帝国几乎都准备妥当。

但他自己则过于衰老了,已经禁不起御驾亲征的海上颠簸。另一方面马耳他岛也在积极的备战和修建防御工事,岛上尽管只有600名正式骑士团员,但这是骑士团历来的惯例,战时募兵几乎是常见的手段,由当地民兵、西班牙和意大利国王派来的少部分支援部队,最后勉强集结了一万余人的对抗军。从西西里岛上购买的粮食、医药源源不断的送到岛上来被妥善储存起来,非战斗人员则被送到了西西里岛,对棱堡的加固也在紧张的进行中。

过去在罗得岛上的战斗也没有如今这般紧张,或许是因为双方都意识到马耳他岛的重要性,对于彼时双方而言都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其所获得的胜利将不会是短暂的,而是长期的,它将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保持这一地区的政治形态与战略稳定,尽管并没有谁能够明确这一次的胜利将会带来多么巨大的收获,但是谁都知道必须胜利显然是彼此双方都需要的。

二、马耳他大胜利,欧洲的宁静和奥斯曼的最后荣光

新任的西班牙海军司令堂加西亚·德·托莱早先抵达马耳他岛上视察时,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岛上的弱点,圣艾尔摩堡是整个要塞工事中的制高点,是扼守在马耳他港口咽喉处的前沿要塞,奥斯曼海军能否突破港口的防线进入內港,圣艾尔摩堡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要塞。但它的问题在于它的规模太小了,而且没有侧翼堡垒与之呼应。这意味着奥斯曼人在付出一定的伤亡以后就可以顺利的涌入內港,随即将他们四百多艘战舰在內港展开。因此,对于这个堡垒的加固和扩建工程成为了首要任务,后来的战况也证明了堂加西亚的独到眼光,奥斯曼人将攻击的重点放在了这座堡垒上。

5月18日,四百多艘奥斯曼人的战舰极为壮观的出现在了海面上,马耳他岛上的哨兵发现后急忙点燃火炮示警,烽烟也随之被点燃,马耳他大围攻就这样拉开了序幕。为了夺取圣艾尔摩堡,奥斯曼人运用了他们惯用的围城战术,先是修筑火炮阵地对城墙进行破坏,随后便是一批又一批的奥斯曼工兵挖掘地道通向城墙,以便他们可以用火药炸毁城墙。手持着长管火枪的奥斯曼狙击手则对准了城楼上的守军,这种长管火枪尽管不是最先进的火枪,而且填弹很慢,但有一个好处就是精准度高,可以用来狙击敌人。而这种长管火枪成为压制城楼上的守军最好的武器,它导致马耳他守军们甚至不敢冒出脑袋进行还击。

而正在挖地道的奥斯曼工兵则不断的将他们的阵地推进到了堡垒前面,到6月3日的时候圣艾尔摩堡前面新修建的防御工事三角堡就被奥斯曼占领了,更要命的是在三角堡和圣艾尔摩堡之间有一座浮桥,它得以让奥斯曼人通向堡垒。但有一个坏处就是三角堡较低,导致守军可以居高临下的进行设计,为此动手能力极强的奥斯曼人又不断的加高三角堡的高度,直到它高过圣艾尔摩堡得以让他们俯射守军。另一方面,奥斯曼人封锁了骑士团对这个堡垒的支援,成为一个孤地的圣艾尔摩堡在6月23日时终于被攻陷,而岛上一侧的比尔古老城在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它的陷落。

西班牙海军司令堂加西亚·德·托莱的援军迟迟没有到来,奥斯曼人则源源不断的调来更多的攻城大炮和弹药,65门巨型火炮被安置在了前线,数十万发炮弹犹如雨点一般倾泻在圣米歇尔要塞和比尔古老城中,抵抗一直持续到8月,实际上这时候的堂加西亚早已经集结好了舰队,但是他迟迟不肯出发,因为他在等待机会,这让他后来饱受指责。实际上如果不是岛上守军的顽强抵抗,堂加西亚等待的所谓机会恐怕最终将会化为云烟,究竟是它过分相信岛上守军还是有所犹豫,想要保住这支西班牙刚刚建立起来的新舰队呢?

无人可知——但他的缓慢活动给岛上带来极大的困扰,随着守军的伤亡人数增加,兵源不足让马耳他的陷落已经迫在眉睫,奥斯曼人相信只要加强进攻态势,马耳他的陷落几乎只是时间问题。由于兵力严重不足,守军们被迫上演了一出“空城计”,他们让老人和妇女穿上死去的士兵的盔甲在城楼上活动,营造出兵力充足的假象,这成功让一次奥斯曼人的冲锋选择主动撤退。到了9月时,双方都感到了疲倦,而这种疲倦或许就是堂加西亚等待的机会,由100余艘战舰组成的军队终于在9月7号抵达了马耳他岛,这瞬间改变了战场的局势,奥斯曼人这一次没有能够延续在罗得岛的胜利,他们折戟而归,损失高达3万人。

战后影响

苏莱曼丢尽了面子,马耳他大胜利的消息传到欧洲,一直到伦敦都在为这场胜利而欢呼。实际上谁都清楚一场战役的胜利兴许并不值得如此大肆宣扬,真正让欧洲人松一口气的原因在于这场战役终结了奥斯曼帝国沿着地中海向欧洲扩张的战略,杰尔巴岛之战带来的噩梦沉重的压在欧洲人的头上,在那场战役中奥斯曼人摧毁了基督教联盟60多艘战舰,伤亡18000人,而奥斯曼人则仅仅只损失几艘船而已,伤亡不过千余人。

那场战役标志着奥斯曼帝国在地中海的霸权发展到了巅峰,回首往昔地中海沿岸的欧洲人会发现,如果不是杰尔巴岛之战后奥斯曼人保持了4年的战争空窗期,那么压根就不会有后来的马耳他围攻战,因为在当时地中海上几乎已经没有可以抵抗奥斯曼人的海军。只要奥斯曼人愿意,他们可以把自己的海军直接开到西班牙和意大利近海,但4年的时间让西班牙帝国迅速组建了一支新的舰队,而这支舰队最终在马耳他围攻战的最后时刻发挥了作用。

这一战役过后,尽管苏莱曼叫嚣还要继续发动海上战争,但实际上他已经不具备这样的有利条件。他正在日渐衰老,宫廷内乱让他精力憔悴,另一方面伊凡雷帝统治下的俄罗斯帝国正在强势崛起,这让奥斯曼帝国有些不安,其后不到十年的时间,号称“土耳其之鞭”的奥斯曼附属国克里米亚汗国就被俄罗斯帝国粉碎,历史发展到这里已经非常明显,奥斯曼帝国不仅失去了从海上侵略欧洲的可能,连在陆地上也失去了继续侵略东欧的趋势,因为它迎来了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其后这个竞争对手也将取代它最终成为东欧新的威胁者。

而地中海的霸权从此也落入了西班牙手中,但要不多久无敌舰队的惨败也将让英国成为新的海上霸主,而奥斯曼帝国的身影自马耳他围攻战以后就从地中海上消逝不见,就连在陆地上的强大威势也逐渐被俄罗斯帝国取代,这个庞大的帝国在苏莱曼去世后便慢慢走向了没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