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臏,是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是兵聖孫武的子孫。他不僅是一位著名軍事家,同時也是一個舉世聞名的復仇者。而他與同門龐涓的恩怨情仇,至今仍爲人所津津樂道。

衆所周知,孫臏本名已經失傳。他之所以被稱爲“孫臏”,是因爲他遭龐涓陷害,被施以殘忍的臏刑。那麼龐涓爲何對曾經的好友龐涓如此殘忍?在其中,到底有什麼隱情呢?

當時孫臏與龐涓同拜鬼谷子爲師,之後,龐涓先行下山,龐涓剛剛下山,就趕上魏惠王招聘人才,龐涓輕而易舉地通過面試。沒過幾年,龐涓便靠着在鬼谷子門下所學步步高昇,被封爲大將軍。意氣風發的龐涓不忘同門之情,立馬給小師弟寫了封信:“弟弟,兄弟我在魏國找到了固定工作,混得很好,你趕緊來投奔我吧,哥哥帶你喫香的喝辣的!”孫臏收到信十分高興,立馬收拾行李投奔師兄。

兩兄弟幾年沒見,把酒言歡,對飲到深夜方休。此時的孫臏胸懷壯志,對師兄非常感激,然而,龐涓卻心中有鬼,爲何?原來二人在徹夜長談間,龐涓發現小師弟的能耐已超過了自己,談起天下大事來滔滔不絕,甚至,有些思路連龐涓都始料未及。龐涓心道,原來自己下山後,小師弟已得老師畢生真傳。

龐涓便設計陷害孫臏,將他處以殘忍的“臏”刑,也就是挖去他的膝蓋骨。不僅如此,龐涓還在他臉上刺字,將其降爲奴隸,就這樣,才能過人的孫臏被同門陷害成了殘廢。

由此可以,龐涓嫉妒同門師弟孫臏,害怕他超過自己,所以設計陷害孫臏,導致孫臏的膝蓋骨被挖,落下了終身殘疾。不過,隨着1964年,山東出土了《孫臏兵法》等一系列竹簡,孫龐之間鬥爭的內幕得以得到曝光:龐涓固然陷害孫臏,但孫臏也絕對不是什麼白蓮花。

1964年,山東省臨沂市市區銀雀山西南麓發現一處大型漢墓,發掘出漢代時期的大量竹簡。令人驚喜的是,在這座漢墓中,失傳已久的《孫臏兵法》重見天日。在此之前,一直有學者懷疑《孫臏兵法》的存在,認爲它與《孫子兵法》其實是一本書。但隨着《孫臏兵法》的面世,學者們終於達成共識:《孫臏兵法》和《孫子兵法》是兩本書,孫臏和孫武是兩個不同的人。

“圍魏救趙”,是中國人最爲耳熟能詳的謀略之一。魏惠王委任龐涓爲大將以後,龐涓帶着魏軍到處拉仇恨,而各國由於忌憚魏軍的戰鬥力,對於魏國表示敢怒不敢言。而這天,魏軍攻打趙國,趙國抵擋不住,只好派人前往齊國請求救援。

據《史記》的記載,齊軍主將田忌原本想直接援救趙國,擊潰魏軍於邯鄲之下。但孫臏卻對此不以爲然,在他看來,魏國主力悉數北上,國內十分空虛。應該帶兵直取魏都大梁,逼迫魏軍回援,然後以逸待勞,在中途截擊敵軍。

之後,田忌聽從孫臏指令,帶兵直取大梁。而龐涓果然率領軍隊回援,結果在桂陵遭遇齊國埋伏,魏國大敗。

這個計謀起初看似很高深,但卻讓人感到經不起推敲和琢磨,有些現代的網絡爽文的味道:龐涓作爲一代名將,不光是身經百戰,而且對以往的戰例也有一定的瞭解。早在春秋時代,吳王夫差帶軍隊遠征中原,結果被越王勾踐偷襲,夫差落了個國破自殺的結局,這一典故對於戰國各諸侯來說並不陌生。龐涓作爲一代名將,在出徵的時候,會放心帶走所有軍隊?要知道,魏國東有齊,南有楚,西邊還有虎視眈眈的秦,如果魏軍傾巢而出,那麼,遇到趁火打劫的怎麼辦?因此,不論是魏惠王還是龐涓,都會留下一定的內衛部隊,來防衛魏都。

爲了將龐涓勾回魏國,孫臏構思出一個極其殘忍的計謀。原來,孫臏先是派遣了兩位大夫率領軍隊,進攻魏國的平陵——此地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而孫臏派去的兩位大夫,是齊國軍事素養最差的兩個人。因此,結局可想而知:兩位大夫悉數在平陵外戰死,帶去的軍隊也被當地守軍悉數消滅。隨後,孫臏才表示,接下來攻打魏國都城。

齊國主將田忌對此大惑不解:這如今剛剛慘敗,怎麼就敢繼續攻打人家的都城?孫臏這時候答覆:龐涓此人好大喜功,而且爲人謹慎。只有讓龐涓感到我軍的指揮十分愚蠢,纔會讓他掉以輕心。而犧牲這麼多軍隊,就是讓龐涓覺得:齊國沒有會打仗的人。並且,救援都城這樣的大功,是可遇不可求的,因此,龐涓肯定會帶着軍隊回都城搶功。因此,就要利用龐涓這個心理,暗地設立埋伏來對付龐涓。

龐涓果然帶領一支輕兵,馳援大梁。誰知孫臏早就在桂陵設下埋伏,導致魏軍大敗,龐涓一戰被擒。從戰術的角度來看,孫臏的桂陵之戰不可謂不精妙。但仔細一想,卻又讓人感受到孫臏的可怕之處。爲了取得勝利,孫臏竟不惜故意犧牲二大夫以及他們所屬軍隊的性命。雖然說“慈不掌兵”,但不等於可以赤裸裸地犧牲士兵的性命。

引誘龐涓回援,絕非只有一種方法。但犧牲二大夫以及他們的軍隊,卻是最有效率的方法。爲了效率,孫臏可以毫不猶豫地犧牲他人的生命。

由此可見,孫臏心腸的歹毒以及自私自利,絲毫不下於龐涓。對於孫臏的秉性,曾與他朝夕相處的龐涓又如何不知?因此,龐涓害孫臏,更大的可能性則是龐涓自知自己鬥不過孫臏,於是先下手爲強。但可惜,自己還是沒鬥過孫臏,還是被孫臏給坑害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