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我刚刚做完一台颈椎手术,接到了一个电话,是之前讲的那位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的女儿,说她的妈妈又出现了腰痛,这次疼痛的程度较上次更为严重,起因是老人想坐在一个小板凳上,但是没有坐稳,坐在了地上,相当于轻轻地坐了一个屁股蹲。虽然老人跌倒的高度很低,但还是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腰痛,她女儿还说,现在腰痛的位置还是在上次骨折的地方。想来,现在距离上次她接受椎体骨水泥强化术的时间是7个月,她的女儿说问我怎么这么快就又出现了问题呢?是不是还是上次骨折的那个椎体——胸12椎体有问题呢?

我说:“先别急,如果症状和上次非常类似,跌倒后腰痛,平躺稍缓解,翻身起床困难疼痛加重,那么估计是又出现了骨折,但不一定是上次骨折后被骨水泥强化的椎体,多半是这个椎体相邻的椎体。先让患者平躺,然后戴上围腰,要以疼痛部位为中心来戴,尽快到我院急诊,我来看她。”

看着躺在120转运推车上的老人,我仔细问了发病情况和疼痛性质,老人果然在床上翻身非常困难,不能自己起床。我又按压了后背正中间,发现是上次骨折的胸12椎偏下一点疼痛明显,轻轻一扣就更为疼痛。初步判断是再次脊柱骨折了,部位在原椎体下面相邻的椎体。

告诉家属我的判断后,为老人拍摄了腰椎X线片。在腰椎X片上,看到上次骨水泥强化的椎体形状良好,没有出现再次骨折的情况,但是下面相邻的腰1椎体形状改变了,被压缩成楔形。看着片子,患者女儿指着腰1椎体说,张大夫,是不是这个椎体骨折了。

我说:对的,就是相邻的腰1椎体再次骨折了。为了明确诊断,立刻让患者做了一个以骨折椎体为中心的三维CT扫描,全方位详细地检查腰1椎体的结构变化。结果没有意外,三维CT证实了我的判断。由于有第一次的经历,患者及家属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做手术,就是局麻下行骨折椎体的骨水泥强化术。3个小时后,患者住进病房,而且也顺利地接受了微创手术。术后,老人的腰背疼痛立刻缓解了80%。过程很顺利,但是患者女儿有两个疑问。

第一:补钙了,怎么还骨折?

第一次脊柱骨折之后,在我的监督下该患者确实接受了严格的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半月内休养;之后的两个月,口服碳酸钙片、活性维生素D和每天肌注一次鲑鱼降钙素;第三个月用了一次长效且每年一次的唑来膦酸注射液,并且一直口服碳酸钙片和活性维生素D。

在如此严格和规范的药物治疗下,为什么还会骨折呢?

在这里要说,开始“补钙”和“钙补好了”不是一回事。老人原来骨质疏松非常严重,尽管开始“补钙”,并且坚持了5个月,但是远远没有达到正常的骨强度。这时候受伤,确实还非常容易骨折。而且发生过一次骨折的患者,在休养期间,尽管因为做过骨水泥强化术不用卧床休息,但毕竟运动量大大减少,这对骨骼质量还是会有负面影响。

综合考虑,患者骨质量是否真的提高了并不非常肯定。即使提高,也不可能提高到正常的程度。高龄患者发生骨折后进行“补钙”,本身就是“亡羊补牢”的做法,开始的有点晚了,但是总归要好于任其发展。可以确定的是,如果骨折后不进行严格的抗骨质疏松治疗,那么相对来讲骨骼质量将会更差。

第二:怎么还是上次的部位骨折呢?

这次骨折发生在腰1椎体,上次是胸12椎体,两者相邻,但却不是同一个椎体。从临床上观察研究,骨折过的椎体相邻椎体发生压缩性骨折的几率更高。

原因可能是

1、压缩性骨折后的椎体上下终板不可能恢复到原来完全平行的程度,一般都会残留一定成角,也就是椎体还是有一定程度的楔形变化,脊柱垂直方向的受力在该椎体上下相邻椎体处改变了方向,导致相邻椎体前部受力大于后部,故相邻椎体容易发生骨折,骨折椎体楔形变越重这种趋势也就越明显。 所以,骨折后应该尽量恢复压缩骨折椎体的高度。

2、 被骨水泥强化后的椎体,强度增加,大于原来,弹性下降,缓冲减少,增加了邻近椎体的负荷,使之容易发生骨折。所以,在进行骨水泥强化术的时候,并不是注入的骨水泥越多越好,而是要适量,以刚好能恢复骨折椎体的支撑要求,又不会对邻近椎体产生影响为度,有研究表明骨水泥注射量是椎体体积的24%最合适。

人体是非常复杂的“机器”,面对如此复杂的存在,医学还不能“修好”这部复杂的机器,还处于小修小补的层面。针对骨折椎体进行骨水泥强化术,就是对脊柱的小小修补,有微创损伤小和即刻见效的优点,也有不彻底不全面的不足。作为脊柱外科医生,我们可以立足现有的医疗技术水平,针对脊柱压缩性骨折的患者,充分发挥微创下骨水泥椎体强化术的优点,弥补该项技术的不足,最大程度地减轻患者的痛苦。

作者:张良

图片:网络

来源:良医骨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