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一个问题,潘长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走红的?估计好多人都答不上来或者回答不准确。

现在有很多人称蔡明和潘长江是“春晚钉子户”,其实这多少有些冤枉潘长江,论上春晚的次数,他比起赵本山、蔡明甚至巩汉林来都不占优势,只是近些年多上了几次罢了。

事实上,潘长江走红的时间和赵本山、巩汉林等人差不多,甚至一度比他们两位的机会更多机遇更好。但如果将目标锁定在春晚舞台,我们会愕然发现,潘长江上春晚的时间居然远落后于这两位,而且,他的第一次春晚之旅居然还是一个替补的机会,而且顶替的还是一位广东演员。

一、首登春晚之前的潘长江

潘长江1957年出生在一个评剧世家,父母亲均为评剧演员,相信大家在《欢乐喜剧人》的舞台上都看过潘长江父亲老将出马的风采。

由于年幼生病造成了潘长江个头矮小,他的从艺之路并不算顺畅,只能在节目里担任丑角,没想到,有时候丑角赶上好时候也能成就一番事业。

1984年,潘长江调入铁岭民间艺术团,在这里他遇到了赵本山,两个人搭档出演了著名的《大观灯》,他们将流行元素和传统二人转相结合取得了火爆的演出效果,在辽北大地上一共演出了近两千场,光在省会沈阳就连续演了五百多场,场场爆满不说,连李默然都过来观摩考察,到底是为什么,这个节目会火成这样。

凭借《大观灯》,潘长江获得了“天下第一瘸”的雅号,之后他又凭借《猪八戒拱地》拿到个人表演的金奖。

那些年,潘长江在二人转、小品和电视剧上到处开花,论走红程度胜过巩汉林不输赵本山。

比如潘长江和巩汉林、李静合作的《对缝》,搞笑、讽刺又贴近生活,潘长江那魔性的“阿舅、阿舅”在当年听来很是有意思。

还有潘长江在《综艺大观》里表现也不错,比如那个著名的《手术之前》,直面社会灰色地带,而且气氛轻松搞笑,让人捧腹。

最值得一提的还是潘长江在1987年担纲主演的电视剧《八旗子弟》,这部电视剧堪称当年一绝,集合了包括姜昆、李金斗、李增瑞和王谦祥等很多相声名家,剧情轻松又富有批判精神,是不可多得的好电视剧。

潘长江在《八旗子弟》里出演男一号德行大,表现非常出色,他甚至还献唱了主题曲《俩妞》:“满天看的是星斗,满街看的是倆妞”。

可以说,在1992年上春晚之前,潘长江在演艺圈的表现绝对不输赵本山,而且他的发展渠道还更多元。

只是没想到的是,表现如此优异的潘长江居然直到1992年才首登春晚,而且还是个替补!

二、被低估的《草台班子》

1992年春晚,这是一次相声盛会,多达七段相声登上春晚舞台,是相声行业史无前例的辉煌,但也是最后一次,两年后的1994年春晚上相声就被小品给揶揄了。

但在1992年,优秀经典的小品并不多,于是一个叫《草台班子》的广东电视台选送的小品备受瞩目,一方面这是少有的南方小品,物以稀为贵。另一方面,这个小品反映的是当年影视剧各种赞助乱象,比较犀利。同时,这个小品的包袱同样出彩。

当时,春晚导演组和其他演员一看这个节目都纷纷预测,这个小品能火,那个广东来的主演更能火。

《草台班子》里一共有三位演员,分别是导演、女主角和赞助商,其中被大家寄予厚望的是扮演导演的那位广东演员。

但不知道为什么,这位演员在彩排后突然请辞不演了,这个小品面临被拿下的风险。为了保住这个小品,早就眼巴巴盼望着春晚舞台潘长江被借调过来,他幸运地成为了《草台班子》的主演之一,完成了自己的春晚首秀,也在春晚导演组那里挂上了号。

随后几年潘长江多次登上春晚,《过河》让他红遍全国,成为春晚小品常客。虽然他在中间也有过连续几年错过春晚的时候,但在近些年和蔡明的合作又让他焕发第二春。在赵本山之后,他和蔡明成为了那个时代仅存的小品大咖。

不过,回过头去看《草台班子》的话,笔者当年还真的对潘长江的印象没那么深刻,相反对另外一位演员,操一口广东普通话饰演赞助商的那个人印象却非常深,尤其是小品的包袱底,他完成的非常好:“来人来函,一律欢迎啊”。

当时没人知道这位演员叫什么,甚至连一些电视台也不知道,还把他的名字打成郭闯,其实他叫郭昶。

三、大器晚成又英年早逝的广东周星驰

郭昶比潘长江还要大一岁,1992年时他三十六岁,有意思是,虽然郭昶不论长相还是方言都像标准的广东人,但实际上他和潘长江居然是正宗的东北老乡。

郭昶出生在辽宁沈阳,在这里生活了十年,1966年十岁时父母离婚,他随着母亲迁居广州,从此成为一名地道的广东人。

郭昶中学毕业后进入汽车厂工作,但是他热爱文艺,加入了业余文工团,之后慢慢往电台和电视台方向发展。他和周星驰当年一样,也是从儿童节目开始干起,担任主持人。

1984年,郭昶遇到了他的贵人陆晓光,陆导演接受建议让郭昶在一部喜剧《特殊情况》中饰演一个小偷,这种贼眉鼠眼的小人物特别适合郭昶,他也由此走上电视剧之路,并进入了广东电视台。

之后几年,他在电视剧《万花筒》《乱世香港》《情满珠江》等剧中大大小小演了一些角色,充分展现了自己塑造喜剧人物和小人物的特长。

正因为郭昶的特长,所以在1992年春晚上,他被广东电视台推荐到了小品《草台班子》里,郭昶用他的广州普通话给全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不过,和潘长江由此打开春晚舞台的通道不同,郭昶之后却和春晚绝缘,这也和春晚是一台以北方口味为主的晚会有关。

2000年,陆晓光导演筹拍《外地媳妇本地郎》,他力主让时年44岁的郭昶出演二哥康祈宗,一些人以郭昶年纪大为由反对,但陆导演坚持认为,只有郭昶才能将康祈宗身上的那种市侩、精明和诙谐演绎出来。

果不其然,郭昶饰演的二哥康祈宗虽然毛病不少,但却赢得了更多观众的青睐,他甚至被称之为“广东周星驰 ”。

老实说,辽宁卫视近几年搞的那个《欢乐饭米粒》舞台喜剧,其创意多少借鉴了《外来媳妇本地郎》,只是将人物改成了“外来姑爷本地闺女”罢了,其中春晚常客邵峰饰演的二姑爷钱顺丰,其人设就参考了康祈宗,但其表演的效果却远不如郭昶自然流畅。

应该说,郭昶演活了康祈宗,康祈宗也回报了郭昶,让他在四十多岁终于走红,堪称大器晚成。

可惜的是,郭昶在查出胃癌的情况下依然带病拍戏,导致其病情恶化,2006年6月14日郭昶在广州病逝,享年只有50岁。

郭昶的去世,也直接带走了康祈宗,虽然导演组用了各种办法努力让二哥继续活在剧中,但由于接任者的不给力,康祈宗这个角色最终还是消失了。

人的命运有时候就是这样,潘长江替补上春晚,走出了自己的康庄大道,郭昶被寄予厚望并未走红,直到遇到最合适的角色才大器晚成,人生最惬意的时刻却又英年早逝,造化弄人,造化弄人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