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文学作品具有叙事性,在叙事过程中,作者表达自己的情感与观点,叙事的文章需要三个主要词性,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所有这些词性会根据一个故事的逻辑进行组合。即文学作品的“叙事性”与“逻辑性”组成作品的关键因素。设计的过程,其实,叙事性与逻辑性构成了设计的核心。所有的设计的创新与形式,离开设计的价值,就没有生命力,离开了价值观,设计作品就是僵尸。

绘画作品

设计作品往往需要主题与故事,因此“叙事性”是设计作品中思想与理念的支撑,设计过程是一个系统的逻辑思维过程,首先需要发现与定义问题,这个阶段,相当于文学创作中的“名词”词性,这是非常关键的开始,设计思考过程中,名词是对设计各个关键要素进行排列组合后,进行抽象思维后的定义,这就是我们设计师经常说的“设计定位”,设计定位是否正确,是设计是否成功的基础。比如,我们过去的设计定位“以人为本”,那么我们的设计逻辑就是围绕着“人”的需求这个逻辑,进行思维与做事;如果设计定位是“生态平衡”的设计定位,那么我们会牺牲一部分人的需求,达到人的更长久利益的设计逻辑。

图片来源网络

建筑环境设计的核心是人在自然与空间中的体验,体验是四维度的过程,因此,对于空间的设计,研究人的行为特征与模式,是非常重要的,人在空间与环境中的行为特征,构成建筑设计的叙事性的内容,因此,我们经常发现有的空间设计是以“内容”为核心的思考。这里我强调“动词”的词性,在这个阶段,设计的意义就是人对空间的介入。行为与人的生活方式的演变,其实是改变了设计逻辑架构的关键。比如,当代的智慧、人工智能等技术,改变了人的行为与情感,这是一个演化过程,是“动词”词性。

图片来源网络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文学诗词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重要的地位,文学对其他绘画、音乐艺术有绝对的主导性,这是中国文化有别于西方文化的特征,因此,我们发现中国诗词文学中的精华是“形容词”,我们文化中的“形容词”非常强大,百姓在摄影中对于“道具”的依赖,也是一种“形容词”词性在起作用;设计教育初期,比较注重美学教育,加之教育结构的特征,学生分科教育,因此,中国的设计师对于造型与装饰过去痴迷。在一个设计项目过程中,对于逻辑的认识不深,相当于文章中“形容词”过于重视,我们不能把“论文”或者“小说”写成“散文”。

设计过程中“名词、动词、形容词”同样重要,那个都不能缺少,关键是我们的设计思维过程中是否有“逻辑性”,一个项目的“叙事性”怎样组织,我们在做造型形式设计的时候,养成一个问问“为什么”的习惯。所有的叙事性与逻辑性,要有“价值”,设计要对人、社会、环境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韩居峰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设计专业委员会主任

北京侨信装饰工程设计院创意总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