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親切關懷和教育引導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離開這一條件,孩子就會程度不同地呈現出心理、情感、性格等問題。家庭教育的特點體現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上,家庭生活教育是父母的言傳身教,融入了父母的溫情和關愛,在潛移默化中,對孩子的心智健全、品德培養、勞動習慣養成等起到重要作用。家庭教育是孩子最重要的初級教育,是孩子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的搖籃。良好的家庭教育能規範孩子的行爲,是孩子成長的基石,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其他任何力量代替不了的。

費孝通曾說:“撫育作用不能由一女或一男單獨負擔,有了母親還得有父親”[2],即兒童的成長過程離不開父母的共同撫育。因爲處於6~16歲年齡段的孩子,心理發展正處於塑造期,認知能力處於初始化階段,易產生焦慮、孤獨、自責、衝動等情緒,若缺乏父母的親情愛撫和心理疏導,就會產生一系列心理問題,且對其身心健康的影響是嚴重且持久的。

有心理學家分析,殘缺教育的表現之一就是沒有親情[3]。因情感缺失,易產生敏感多疑、自閉冷漠等行爲;也易滋生怨念,進而衍生爲衝動暴躁、言行過激、暴力叛逆;還會在外界尋求慰藉,被引誘到偷盜、鬥毆、搶劫、吸毒等犯罪道路上。也有學者反對誇大留守的消極作用和留守學生身上的問題,認爲這樣容易導致留守學生被“污名化”,從而給留守學生及其家庭帶來沉重壓力[4]。

現實中確實不乏自強自立的留守學生,但不可否認,青少年時期是人的社會初始化階段,對事物的是非曲直沒有正確的認識和判斷,很容易導致認知上的偏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