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佛教文化,特别是从禅宗开始,禅修就成了禅宗的重要法门。不过,在中国的禅宗史上,被人念念在道,较为广泛的就是“心即是佛”这四个字。只是,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呢?本文就来探讨佛教文化,成佛之道,心即是佛,心空成佛,它也是禅修的境界!

《达摩血脉论》中有云:“即心是佛,亦复如是。”从禅宗的初祖达摩大师开始,就教导人们,不要心外求佛,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

就因‘心即是佛’的因缘,所以,中国的禅宗的法门,大多以自心上下功夫为主。包括禅宗的一年一度的冬季禅七,都是教导人们,如何在心内求佛,以禅修静坐方式,观照自己的内心,带你通往走向成佛的道路。

当然,禅宗的修行法门有顿渐之分,且不一定要以禅修方式进行次第修行,但如六祖慧能大师所说,人有根性之分,悟道不同,修持的方法则不同。

唐代的庞蕴 《杂诗》有句诗,常被贴在禅宗寺院禅修道场上,给人警示,它也是禅宗有名的公案,里有四句话,其中一句很重要,诗云:“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

重要的就是诗中最后一句,它是给禅修者的一个警示,也是禅修的境界。《华严经》上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禅宗的祖师也教导人们心即是佛,那如何成佛呢?这首诗中给了答案,即“心空成佛。”

只是,所谓的“心空成佛”这里的空,并非空无所有,而是佛教般若法门真空妙有之意。就如禅宗净慧长老在禅修法会上说言:“心空者,不是不要这颗心,而是空去自己当下这一念的情识分别、妄想执着,在空掉妄想执着的同时,本有的智慧光明即刻显现。”

可见,般若空性的法门,在禅修之中,一样的围绕着佛家“空性”法门来教导人们,佛陀在证悟之后三叹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每个人都有如佛一样的智慧,我们禅修为何呢?也是学习佛陀的教导,走向成佛之路。

只不过成佛之路,并非易事,简单的说,成佛就是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智慧,因为佛陀证悟了,所以成佛了。所以,虽然修禅,修行各种法门,难以成佛,但是,它始终是我们通往智慧的一道方法。

所谓“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修行的深浅不一,悟道智慧也不一,但懂得了“心即是佛,”懂得了“心空成佛”的道理,我们修行就有了方向,有了目标。

终上所述,禅修最高的境界,即是“心空成佛,”它是我们修行的目标,是提高我们智慧的方法,虽然众生想要做到“心空成佛”并非易事,但只要懂得成就佛道之理,不管是禅修,还是它修,懂得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哪怕是行、住、坐、卧中,知因善果,知行合一,在通往成佛道路之上,智慧的提高也会在修行路上逐步显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