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老婆的名将

古往今来,被冠以主帅姓氏的军队有很多,但其中最有名的应该是想要直捣黄龙的岳家军和但愿荡平海波的戚家军。

按说这样的铁军主帅应该是剑眉星目,岳峙雷行,但是戚继光的人设其实全靠老婆给脸,王氏向西走,戚帅就绝不敢往东瞧。

有一次戚继光的部下实在看不下去了,表示要为领导出口气。戚继光一时脑抽被部下所激,就命亲兵去把老婆接来大营。一时间帐内众将盔明甲亮,手执利刃,杀气腾腾,随时准备给王氏一个下马威。不一会儿,其妻来到营帐,毫无恐惧之色,对着戚继光喝道:“唤我何事?”戚继光闻言,胆战心惊,心想这帮孙子现在坑了我,回家劣单抗压力的不还是只有我,一旦想明白了这出,他立马就扑通一声跪下说道:“特请夫人阅兵。”

当然在这则趣闻里戚继光的形象因为惧内更加鲜活生动,但是其中的一个细节也不容忽视,那就是戚继光临危不乱,沉着的对答——“特请夫人阅兵”可不是一句戏言,因为历史上的戚继光正是以善于练兵而著称于世。

我们知道金庸所写的倚天屠龙记中,一句“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活生生把屠龙刀喊成了武侠知名IP,宝刀屠龙为啥能号令天下,当然不是因为它砍铜剁铁,吹毛得过,杀人不见血,要不然杨志哪还用得着去梁山落草。屠龙刀号令天下的秘密其实藏在了刀身内的武穆遗书中,相传这本武穆遗书是岳飞所著,写就了岳飞一生的用兵心得。

相比于武穆遗书的存疑的真实性,戚继光却是有靠谱的作品传世。我们知道中国许多的兵书重战略,而轻战术,比如说《孙子兵法》就是战略思想上的偏科生,对于练兵,阵列,战术这块的描写显然有很大不足。换言之,《孙子兵法》更像是是给参谋部看的参考书,但是想让一线的士官按照这个来带兵那么格局又太高了。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戚继光将自己多年来的练兵和实战经验编写成了《纪效新书》和《练兵实记》两部兵书。

戚继光在南方剿倭时战功卓著,同期未有出其右者,在北方镇守蓟门,十五年蒙古不敢来犯。万历前期,戚继光与李成梁一道被称为帝国双璧的最大资本就是经年累月练就的戚家军。

那么戚继光练兵有哪些门道呢,主要有那么几点。

城市户口不要,农村户口更吃香

明朝军队都是世代承袭的,称之为军户,然而到了嘉靖年间,内地军户不仅缺额严重,而且疏于训练,已经难以成军。为此,戚继光开始在体制外招募志愿兵,他有一个奇怪的原则,就是只招农民不招市民。

因为戚继光认为,市井游民都是因为没有固定职业迫于无奈才投军的,这么些为了解决食宿问题的痞子一旦有更好的去处就会果断跳槽,而且他们在战斗中也更加容易成为害群之马,由于有着法不责众的心理,他们会仗着口舌伶俐的嘴巴唆使周围的人一起做逃兵。

而来自乡野的农夫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东南乡村保受倭寇之害,农民们对倭寇有同样的仇恨。同时勤于劳作的农民臂力过人,便于鸳鸯阵战术的执行。

当然光靠仇恨还不能统一思想,戚继光还为他们设置了每年十两的饷银,这大致于农村里短工的收入相等,除此之外一个倭寇首级就能换到三十两白银的赏金,高保底高提成带你走上人生巅峰。

武功好的不要,因地制宜的鸳鸯阵

一般人认为当兵的身手一定要好,没有五绝的功力那最好有江南七怪的身手,而明朝繁荣的通俗演义文学有将各种武术流派深深扎入人们心中,什么拳师、打手,镖师都是以往军队招人时的热门人选。但是戚继光认为武术套路,花样繁多,需要的空间也更大,但是真正的步兵阵列非常紧凑,并没有太多闪躲腾挪的空间。

而由于承平已久,军队缺乏实战操练,日常操练只会进行一些华而不实的团体操表演,所谓剑是凶器,剑术是杀人技,各色军械阵型都要喝人血的,又怎么会好看。为此他根据南方水网丛林密布,开阔空间较少的地形特点,开发了多兵器配合、小团体作战的鸳鸯阵。

鸳鸯镇中,每十二个人为一班,其中队长一名,火伕一名,兵士十名,这十二人中四人为长枪手是后排主力输出,他们前面是四名手持藤牌的盾手,这四个盾手也有区分,右前方的两人拿的藤牌较大主要负责提供安全的输出环境,左前方的两人拿的藤牌较小,他们主要的作用就是骚扰诱敌——一边匍匐前进一边向敌军投掷标枪,一旦敌军阵型变动后面就会有两个装备狼筅的力士把离开阵线的敌人扫到在地,成功了之后,长枪手首先攻击倒地的敌人,假如有漏网之鱼,那么原本在阵型最后负责戒严防护的两个镋钯的士兵就会上来补刀。

藤牌、镋钯、狼筅这种武器配置不仅表明了戚家军的农村成分,更有长短兵器协同配合的意味在里面。每个步兵班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战功的获取需要依靠每个部分的分工合作,显然很少会有万人敌的个人英雄时刻。

当然十二人配置的鸳鸯阵并不是定死了的,必要时它会拆分成两个横队,这里的横队也被称为伍。每个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盾手、镋钯手、狼筅后、长枪手各种职阶一个也不缺。

毕其功于一役,找到强点往死里怼

步兵方阵接战后,前排的士兵会互相砍杀,优势一方会将阵线前压突破对手的前排队列,进入敌军方阵内部,这称之为陷阵。在古代陷阵可是大功一件,他的重要程度可以相当于攻城时率先登上城头的先登一般。

如同先登并非是攻占城池,陷阵也不是歼灭敌军,它只是在对手阵型上打开了一个缺口,考虑到古代军事通信技术的缺失,一旦阵型被分割,那么军令就难以通过各级军官传达,一线的士兵处于高压之下很容易丧失战斗力,加之步兵阵型较为密集,这种畏战的心理很容易传染扩散后成为一泻千里的溃败。

而戚继光的对手倭寇其实是一支单兵能力强,数量少,协同作战能力弱的部队,加之倭寇军队中真正的日本人其实少之又少,更多的是中国海盗,只要集中力量击败日本人,那么倭寇就会土崩瓦解。

所以戚继光的陷阵往往选择在对手防线突出部位进行,这些地方是对手防御的重点也是精锐所在的地方,为了获得这些战略位置的成功陷阵,他往往会不计初期的损失,以兵力上的数量优势强行突击,这种战术最大规模的体现就在仙游之战,面对围困仙游的倭寇,戚继光不计损失,力战两旬终于突破阵线,趁着倭寇溃败扫荡了倭寇的据点彻底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从倭寇到蒙古,多兵种协同作战的尝试

如果说东南沿海的地形,倭寇的组织形式让戚家军更多是步兵小队协同作战的模式,那么来到帝国北疆,面对射雕英雄的后人,哦,是黄金家族后裔的骑兵部队,戚家军也需要转变战术思维,毕竟一个进攻一个防守还是由很大不同的。

为了应对蒙古骑兵的机动和火力,戚继光把重点放在了两个词上面:一个是战车,一个是火器。

战车不难理解,就是车厢式的防御堡垒,它的不同之处在于两侧拥有可以打开的车板,全部展开后有十五尺那么长,几十辆战车全部打开连接以后就是一道移动长城。一辆战车配备士兵二十人,其中十人是战车兵,操作战车运转,另外十人则与战车保持二十五尺的距离,配合战车进行进攻和防守。而战车部队以外的步兵队仍旧以鸳鸯阵围绕战车进行战术机动。

每一百二十八辆战车会组成一个混成旅,配有骑兵三千人,步兵四千人,作战时,骑兵依然充当突击部队,为阵型布置战车的展开赢得时间,一旦敌军持续推进,战车防御工事布置完毕,骑兵就撤回到战车之后。

那么大家会问都退回去了还怎么打仗,这里就要说到第二个关键词火器了。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来临,西方的火器开始传入中国,这也直接体现在了戚继光的大营里,每辆战车都会装载佛郎机两门,这种欧式大口径火枪一般会在作战时在车板之后发射铅弹。而除此之外,整编的混成旅也会携带一种叫做“大将军”的重炮,这类重达1000多斤的大家伙里面装的就更简单粗暴了,它的弹药是压实了的石块和铁块。

由于早期的火器精度较低,射程较小,因此对作战条件的限制比较严苛,不仅需要对手有大量的野战部队,增加打击面,而且需要对手离得足够近,再靠近一点点,就让你牵手,再勇敢一点点,我就跟你走,啊咧,为啥剧本不太一样,因为一旦你离战车二百五十尺左右时,向你打招呼的是所有火器齐发的biubiubiu套餐。打完这套组合拳后,步兵即发起冲锋,鸳鸯阵的绞杀过后就轮到骑兵来打扫战场了,注意了这里的骑兵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冲锋或者骑射骑兵,他们依然是一群装备有不同尺寸不同规格武器的鸳鸯阵好手。不过可惜的是当戚继光练成这套战术后不久,俺答就成了顺义王,接受封贡和互市,戚继光的这套战术也没了实战检验的机会。

戚继光在东南抗倭时,摆脱军户的限制,征募农民作为士兵;摆脱历史阵型的约束,专研出如同当下特种部队小团体作战的战术;无论是前期的多兵器的协同作战,还是后期多兵种的协调配合,亦或是火器的推广应用,他都走在了时代的前沿,有明一代,武将受到文臣大量制约,长期处于大腿指挥脑袋,业余领导专业的时期,可恰恰在这个时期,戚继光针对中国冷兵器时代最缺失的战术、兵种、军备、训练等多方面根据自己的实战经验进行了补充,并将其落于文字,传给后世,这无疑是戚继光相比于同样被称为帝国军武柱石的李成梁更为优秀的地方。

更多内容请点击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