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市北部与德清县接壤的地区,一座被京杭大运河贯穿的古镇,自北宋建立之初至今已经有了千年的历史。它就是杭城最具古韵的塘栖古镇。初入塘栖的游人恐怕会是有些失望地,这里没有西塘夜晚灯火阑珊的喧闹,也没有乌镇小桥流水巷弄交错的布局。沿着京杭大运河的一侧,一条水北古街几乎就是塘栖古镇初观之下的全部了。

但如果你知道塘栖古镇这千百年来的历史,曾经有多少文人墨客在此驻足,商贾贸易行来往复,百年老字号沉淀的古镇烟火……你一定会从历史滚滚的车轮拨中开尘雾重新认识这座令杭州人引以为豪的古镇。

塘栖古镇始建于北宋,至明清时期发展至鼎盛,贵为江南十大名镇之首。光绪《塘西志》记载:迨元以后,河开矣,桥筑矣,市聚矣。到了明清时期塘栖古镇是一个拥有36座石桥相连,72条半弄穿行的商业城镇。江南十大名镇之首的地位,足见塘栖古镇昔日的商业辉煌。

而繁华过的痕迹都经过岁月的沉淀,刻进了塘栖古镇的血脉经络之中。繁华已逝,但各个时代在塘栖古镇的烟火滋味、商贾兴荣依然有迹可循。

虽然古时的栖溪二十四景已无法全然复刻,但依旧保留着不少历史遗迹。广济桥是塘栖古镇的历史见证者。据传其始建于唐朝时期,具体年代已无法考证,是古运河上唯一留存的一座七孔石桥,横跨京杭运河,连接着古镇两岸的商运与百姓生活。

广济桥北岸沿着水北古街的西侧有一座乾隆御碑,御碑立于清乾隆十六年。是为鼓励浙江一带“积年以来,并无积欠”而免去三十万两赋税而立。由此可见塘栖古镇一带自古良田富庶,在其他地区入不敷出之际,当地依然是农产丰盛,商业繁荣。鱼米之乡,盛产丝绸,又是花果之城,枇杷故乡。

塘栖枇杷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塘栖也是中国四大枇杷产地之一。白沙枇杷皮薄汁多味甜,每年五月都有大量的游客慕名而来。苏轼就在《木兰花令·次马中玉韵》中感叹道:明朝归路下塘西,不见莺啼花落处。离开古镇的不忍,竟是这片土地的莺啼花落。

再说说这塘栖古镇的百年老字号,百年汇昌,原名“汇昌”南北货栈,始于清朝嘉庆五年,经营蜜饯、炒货、糕点、数百个品种,旗下兼营蜡烛、蜜饯、茶食、藕粉四大作坊。至民国时期,已有职工近百名。鼎昌绸缎呢绒冬夏布匹抄庄,创办于民国三年,经营棉麻、绸缎、纱罗等布匹生意,是当时唯一的西式门面的新式店铺。

此外还有,始创于清康熙三十八年的翁长春药堂,主营国药。位于里仁桥西北的大运河畔,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的大纶制丝厂是浙江省最早的三个工业企业之一。创办于明末清初的姚致和堂,使用家传秘方的痧药救人无数。在塘栖古镇提起这样的老字号便是信手拈来。

游览古镇的次数多了,总觉得大同小异,所以那些不同似乎也只能留给有心人了。塘栖古镇的建筑有别于江南地区的其他古镇,建筑采用高楼封火墙,庭深多陪弄。沿古运河一岸楼檐高筑,如今的水北街就很好地保留了廊檐街的建筑风格。古时在廊檐街一侧设有米床,供来往商人小憩。

如今的塘栖古镇依旧保留着高墙檐街的原建筑风格。当地居民居住在改建过后的深院之内,一个后院设有几户人家,“庭深树阴好”,家家植树,户户种花,老年人喜欢搬个椅子在炎夏午后的树荫下乘凉。

现代水乡古镇的居民依旧没有改变曾经的生活。这是因为传统建筑依旧保留,那些传统的点心细沙羊尾、汇昌粽、米塑、粢毛肉圆拐个巷弄就可以买到。也没有因为游人的到来而涨价,居民的生活相比较几十年前更多了几分热闹,那些老传统也得到了维护,那些美味依旧不变。

或许塘栖古镇的改建是古镇修缮维护的一个参照。在不破坏原址的基础上,赋予水乡古镇新的生命。没有使当地的居民离开生活已久的小镇,又让古镇保持着历史建筑的传统风格。文化建筑的多元包容,才能有这独具特色的古韵小镇,或许千百年后塘栖古镇依旧延续着当地的传统建筑风格,高墙封院,陪弄遍布,一方水土一方风情,这是一座为古运河而生的千年古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