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近期展开了“新闻战”,互相针对对方的媒体采取措施。

按照中方说法,美方对中国媒体驻美机构与人员的活动设限,且不断升级对中国媒体的打压。尤其是2018年12月美方要求一些中国媒体驻美机构注册为“外国代理人”,2020年2月又将5家中国媒体驻美机构列为“外国使团”,随即又对这些媒体驻美机构进行人数限制。中方此次确实“动气”了,于是在疫情期与美国展开了“新闻战”。

那么中方的“反击”措施包括哪些呢?首先,中方要求美国之音、《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时代周刊》驻华分社申报在中国境内所有工作人员、财务、经营、所拥有不动产信息等书面材料。至于为何选择这5家媒体,中方没有说明。中方也未将它们列为“外国代理人”或贴上其它“政治标签”。

其次,《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年底前记者证到期的美籍记者从即日起10日内交还记者证,以后不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包括香港、澳门)从事记者工作。这是在变相驱逐美方记者,属于报复性行动。

再次,中方将对美国记者在签证、行政审查、采访等方面采取限制措施。这又是在报复美方对中国媒体的限制措施。

中方表示,这些措施是必要对等反制,且是正当合理防卫。至于美方做法,则是基于冷战思维与意识形态偏见,并损害中国媒体声誉与形象。假设全世界只有美国在“损害中国媒体声誉与形象”,中方的反制还算有道理。然而并非如此,近在咫尺的台湾早就在“损害中国媒体声誉与形象”。

这是一个典型案例,表示中国对美国“硬核”,但对台湾却“软核”——似乎有些荒谬,但却是现实。如果对美国、台湾都“硬核”,或者对美国、台湾都“软核”,甚至对台湾“硬核”对美国“软核”,都更好理解些。大陆媒体在台湾的“自由度”比在美国更差。台湾非常严格限制大陆媒体,近年又在煽动称大陆渗透台湾媒体,然而大陆并没有进行强力反制。近年美国也对大陆媒体进行限制,中方的反应却较为激烈。这种做法难说明智。

有些可笑的是,近期中央电视台的海峡两岸节目中,大陆涉台学者还在讲惠台之类。看来台湾方面对大陆官媒的打压还没真正让它们觉得“疼”。难道是“打压有理”?或者台湾方面的“意识形态偏见”不够强烈?还是大陆官媒见了台湾就“自矮三分”?

在此有必要指出的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台湾几乎最先限制大陆人入境,大陆没有进行反制。其后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以色列等国纷纷推出类似措施。中国外交部曾出面批评美国,但此前国台办为何没有先批评台湾?不对台湾的做法进行反制,就不要怪其它国家效仿。这样的外交国安两岸工作团队,能搞好外交国安两岸工作吗?能促进两岸统一吗?能解决两岸问题带给外交的压力吗?

对台湾“软核”、对美国“硬核”,根本谈不上真正的“硬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