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的《世说新语》里讲了一个典故:曹操时候,哥哥曹丕想对弟弟曹植下手,于是命其在七步成诗,于是便有了: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首诗的作者到底是不是曹植尚未可知,但曹丕对曹植的防备一定是有的。

随着袁绍的覆灭,曹操统一了北方,年岁已高的他便开始计划确定继承人,虽然曹丕虽然是哥哥,但曹操更偏向曹植,而且曹植身边还有荀彧、杨修等智囊助阵,很可能改变魏国时局。

即便如此,曹丕也不是吃素的,他想翻盘,于是组建了“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的智囊团,比如司马懿、贾诩等人。

于是乎,双方开始了旷日持久的夺嫡之争。

天平一开始是偏向曹植的。

曹植的文学水平在曹操的所有儿子中名列前茅,曾传天下才华十斗,曹子建独占八斗。再从长相、性格,怎么看都像曹操。有一次,曹操东征孙权,令曹植留守邺城,其实就是告诉众人,曹植将会是未来的国主。

但,曹植成也文采,败也文采,他身上有文人的臭毛病,仗着有点文采就开始忘乎所以的飘飘然了。仗着有老子撑腰就开始横行霸道了,常常任性而行,不注意修饰约束自己,饮起酒来毫无节制,做出几件让曹操很是失望的事。

比如,公元217年,曹植在曹操外出期间,借着酒兴私自坐着王室的车马,擅开王宫大门司马门,在只有帝王举行典礼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纵情驰骋,一直游乐到金门,他早把曹操的法令忘到九霄云外去了。曹植也因此事而日渐失去曹操的信任和宠爱。

随即破罐子破摔,后来,曹仁为关羽所围困,曹操让曹植担任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带兵解救曹仁。命令发布后,曹植却喝得酩酊大醉不能受命,于是曹操后悔,不再重用他。

而这边的曹丕可乖巧多了,在司马懿、吴质等大臣帮助下,在继承权的争夺中战胜了曹植,被立为魏王世子。

曹植的夺嫡失败,很大一部分是他自己作的。多说一句,因为曹植的失败,使得杨修、荀彧等人都被曹操清算了。后来曹丕登基后,也没放过曹植的智囊,《三国志》记载:

文帝即王位,诛丁仪、丁廙并其男口。估计这两兄弟没少帮曹植出谋划策对付曹丕,因此曹丕登基不久后就先将这两人以及家中男丁全杀了。

而这边曹丕的智囊,贾诩、司马懿等人得到了重用。

曹丕赢了,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废了汉献帝,登基为皇帝。

曹植是怎么做的?

听说哥哥曹丕废汉自立,都穿上丧服为汉朝悲哀哭泣,明显是跟曹丕唱起了反调。如果你是曹丕你会怎么做?肯定让曹植坐冷板凳。

之所以曹丕没下黑手,是因为他母亲卞氏的缘故,于是,曹植被徙封安乡侯,鄄城侯,鄄城王。或许是天意,曹丕还没来得及对曹植下黑手,就一命呜呼了。

曹植的侄儿曹叡登基,曹植觉得他的机会来了,于是上书曹叡希望能够得到朝廷任用。

结果呢?曹叡轻笑一声,对曹植说了声:朕知道了。然后呢?

没有然后了。

曹植的待遇依然没有得到好转,曹叡一如既往的贯彻曹丕的态度,继续防备和打压曹植,曹植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

太和三年(229年),38岁的曹植徙封东阿,其间潜心著作,研究儒典。

太和六年(232年),曹植改封陈王,11月曹植在忧郁中病逝,时年41岁,

遵照遗愿,将其葬于东阿鱼山。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夺嫡成功后的曹丕一直在防备曹植,但并没有加害曹植。

曹丕为什么会赢?

《三国志》记载了这么一句话:“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定为嗣。”这透露出,曹丕是通过个性、举止和交际三方面确立自己优势的。

我们可以这么理解,曹植是豪迈逍遥是真性情,曹丕是演技精湛的好演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