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西紅柿,想必大家再熟悉不過了,味道酸甜可口,營養豐富,且富含維C,在廣大農村地區,農民朋友都習慣在家裏種植幾棵,在城市,西紅柿更是人們餐桌上常見的蔬菜之一。

西紅柿雖然常見,但你真正瞭解西紅柿嗎?很多朋友都有一個共同的感覺,爲啥現在的西紅柿模樣越來越漂亮了,口感卻越來越難喫了呢?面對品種繁多的西紅柿,大家購買時又該如何挑選呢?西紅柿到底是蔬菜還是水果,原產地又是哪裏呢?

下面,就讓我們帶着這些問題,一起“走進”西紅柿,去了解它鮮爲人知的另一面。

西紅柿,又名番茄,原是南美洲墨西哥和祕魯一帶的野生漿果,從野生漿果到觀賞植物再到食用果蔬,前後經歷了500多年的不斷演變,西紅柿種植雖然歷史悠久,但在我國,卻是在50年代纔開始大面積發展種植。

記憶中的西紅柿,模樣是又紅又甜又沙又多汁,從田間摘下來的西紅柿,也不用洗,直接張口就咬,性子急的人,一口咬下去,頓時汁液四濺,酸酸甜甜的味道,勝過如今很多水果。

只是,這種味道如今越來越難喫到了,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這和以下幾點因素有關:

1、種植方式有關:以往農村人種植西紅柿,是不用農藥化肥的,基本上不會過於追求產量,主要是自家食用。而如今的西紅柿種植,主要以市場銷售爲主,對產量要求高、農藥化肥依賴大,自然就沒有“慢工出細活”式的傳統方法種植出來的品質高了。

2、上市時間有關:以前種植西紅柿,講究的是自然熟,味道自然沙多汁多味道豐富,而如今的西紅柿,爲了保障運輸及儲存期,往往就會在西紅柿未完全成熟時就開始採摘銷售,按照種植戶介紹,西紅柿採摘往往分爲四個階段:綠熟、變色、初熟、成熟。

有儲存需求時,需要綠熟時採摘,長途運輸時,需變色期採摘,較近路途中轉時,需要在初熟階段採摘,到真正成熟之時,田裏的西紅柿恐怕早已銷售完畢了。

另外,很多水果在經過長時間冷儲後,味道就會出現變化,西紅柿同樣如此,經過冷儲後的西紅柿,雖然看起來又紅又漂亮,但味道和真正成熟的西紅柿相比,差距還是非常巨大的。

3、產量有關:隨着先進農業種植技術的應用及西紅柿品種不斷豐富,如今的西紅柿通過大棚種植、藥物沾花、病蟲害防治以及藥物催熟等技術應用,不但使西紅柿產量得到顯著提高(根據品種不同,畝產20000斤左右比較常見),還大大縮短了上市時間,這樣的西紅柿,和自然熟的味道自然是無法相比的。

4、品種有關:爲提高西紅柿耐儲存及耐運輸的能力,如今市場上大多數品種,都是歐美國家開發的硬質西紅柿,雖然迎合了市場流通,但和傳統軟質西紅柿相比,那種果肉沙甜多汁的體驗,是越來越難見到了。

隨着消費者對西紅柿的身世瞭解越多,對西紅柿的要求也愈發苛刻,而有些種植戶也捕捉到了這一變化,從而轉型種植傳統或者接近傳統種植西紅柿,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了一席之地。

在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大於莊村,農技專家張彥懷老師正在農戶番茄棚裏查看番茄的長勢,這是他今年剛推廣的新品種,在種植戶“多施有機肥、少施化肥、不用催熟劑、長到自然熟”的宗旨下,番茄品相、品質及產量,都取得了較爲滿意的成果。

據張老師介紹:“你看這種西紅柿,別看還未完全成熟,但裏面的沙已經出來了,而汁液特別豐富,喫上一個,還想喫第二個,這種口感和小時候喫西紅柿差別並不太大。

在當前西紅柿行情並不理想的前提下(地頭價0.5-0.7元/斤),採取這種方法種植的西紅柿,在市場上照樣賣1元/市斤,一旦被更多消費者所認可,照樣可以做到足不出戶也能賣上好價格。”

張老師還介紹,消費者在購買西紅柿時,還是有些小技巧可以掌握的,如自然成熟的西紅柿,紅得特別自然,表皮有種比較柔和的光滑,而且整個果皮不會全紅,而催熟的西紅柿,紅得比較徹底,通常是通體紅色,但捏起來果肉較硬。

還有一點,那就是儘量不購買外表有楞的西紅柿,這樣的西紅柿大多都是由於激素、缺硼、土壤溼度、氣候條件等因素影響所造成的畸形果,或空殼果,所謂的空殼果,是指膈膜房腔內沒有細胞液。有時即便有細胞液,但種子是青色的,而自然成熟的西紅柿種子,是一種黃褐色。

西紅柿是一種果蔬兩用農產品,總體上講,大果型西紅柿偏向於蔬菜,而小果型西紅柿(聖女果等)則偏向於水果生食,色澤深紅色適合涼拌或炒食,色澤粉紅的則不適合涼拌生喫。

說完了西紅柿的是是非非,對於一名農業人來講,雖然西紅柿原產地並不是我國,但比較令人驕傲的是,我國的西紅柿年產量,穩居世界第一,總產量佔世界30%以上,是西紅柿生產大國印度、美國、土耳其一年產量之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