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5月,距离中国航空公司成立不足数月,信阳历史上首次迎来了飞机场的建设。于军事之外,筹备商业航空,本为当时航空界发展的一种潮流,但国民党选择在此时大刀阔斧营建信阳飞机场,却远非是商业航空那样简单。

▲民国后期的航运图

按照民国时期的《重修信阳县志》说法来看,国民党的之所以在信阳建设飞机场,原因在于“由民国十八年起至二十一年因剿赤,逐渐建设”。而关于飞机场的具体情况,该书还写道:

飞机场在城东五里墩之东,由民国十八年起至二十一年因剿赤,逐渐建设,计三次。购用民地三百九十四亩五分一厘四丝,每亩给价洋三十元。本年中央航空署派员来此设站。以场址太狭又扩充至八百米见方,现正在测量中。

▲民国时期的高德隆陆上型号飞机

上世纪90年代出版的《信阳市志》在“大事记”中也简略记载:“是年(1929年),国民党中央航空署在信阳城东五里墩修建飞机场,占地64万平方米,历时3年完工。”

然而,国民党花费3年时间所建立的飞机场却在剿匪中并没有派上多大用场,却意外地在数年之后的抗日进程中发挥着些许作用。在欧阳杰《中国近代机场建设史 1910~1949 》一书中披露:

1937年,国民政府迁至武汉后,中国的空军防线由华东沿海地区迁至广州一南昌一武汉轴线地带,中国空军基地陆续西迁汉口、南昌、襄阳等地。

例如,同年9月,第3大队第7、第8两个中队开赴湖北襄阳机场接受苏联飞机的飞行训练,次年1月赴兰州接收苏联援助的新飞机。3月初第7中队奉命移驻湖北孝感机场,协同其他中队担任武汉三镇空防任务;第8中队则移驻河南信阳机场,担任京汉铁路南段的空防。

朱力扬《中国空军抗战记忆》也详细写到:“广德的第二大队奉命进驻河南信阳广德的第二大队也于8月7日接到命令……即刻飞往河南信阳,结果也是于风雨中几经波折降落在泥泞的信阳机场。

不过根据该书的披露,信阳机场当时只是一个小型的野战机场(800米x800米)。所谓机场,不过是把农地铲平罢了。一遇雨天就积水泥泞,土地松软,飞机起降非常危险。机场的后勤更是付诸阙如,没有油弹储存的设备,平时要到附近的美孚油行购买油料,战时则要靠飞行部队自行携带。这种机场,只是供飞机临时过境或紧急迫降用。

▲日本军用定期航空航运表(杨峰提供)

可能确实是疏于维护,信阳飞机场的不太具备专业的飞行条件,但这并不影响他在抗战中发挥的作用。在刘开造的《冯玉祥将军在信阳》一文记载:

1938年夏天,冯将军为视察“国防工事”,再次来到信阳,也是最后一次在信阳留下的足迹。这时信阳已几次遭到日机的狂轰滥炸,前线转来大批伤员,列车上拥挤着无家可归的难民。冯来信阳的当天就看了白坡(信阳北约七里)、龟山(信阳南五里)、飞机场等地。第二天早上就接见我们义光中学的五位学生代表……

不久之后,情况又发生了改变,日军在侵占信阳之后,原有的飞机场早已毁于炮火之中。数年来国民党惨淡经营起来的建设毁于一旦。从此,位于五里墩的信阳飞机场不再为人所知。

▲日本军用定期航空航运表关于信阳的航线(杨峰提供)

然而,新的机场也在抗战胜利后被重新建设,据后来李林《解放信阳城前后》一文中记载:(1949年) 4月1日下午1时许,我第四野战军四十军一九支队分三路攻打信阳……我第二路一个营从信阳火车站南与平桥之间穿过铁路,直插敌机场(即现在柴油机厂和空军一机校处)。可见,这个位置是在1938年至1949年之间的时段建设的新的机场,而他的一部分似乎也成为今天解放军空军一航院的校址。

如今昔日的两个信阳飞机场已被快速发展的高楼大厦所盘踞,据说,今天信阳的震雷山脚下有一片平地曾作为国民党时期的飞机场,但由于资料缺乏,这里不作深入探究。(这里是信阳 程思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