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喜欢登山,所以经常会在周末时候在北京的郊区游走,也因此经常有机会接触“农家乐”。在我个人的经历当中,近两三年,最“值”的一次农家乐经历是在密云,四个人,四个菜,包括一只现杀的活鱼,一共100块钱出头——除了这次之外,其他的大部分农家乐经历都只能用“望而却步”来形容。

首先是口音问题。对于一个北京土著来说,我认为在京郊的农家乐的老板只应该有两种口音的可能性,第一是北京郊区的口音,第二种是北京话口音。这和地域歧视无关,我想去农家乐消费,要的就是“本地化”的原汁原味,北京郊区的原住民,只有持这两种口音的可能性。其它无论是说那里方言的老板,都会让我认为认为这处农家乐和“农家”无关,而是“商家乐”。如果想要随便去商业经营场所吃饭或者住宿,那么我为什么要去偏远的郊区呢?

其次是价格问题。这里所说的,和价格高低无关,而只是在乎价格的合理性。如果农家乐的价格远远超过了市区内的餐饮住宿,那么在现在自驾如此方便的条件下,我完全可以选择登山之后回市区吃饭。

再次是产品问题。农家乐消费,如果买到的产品都是经营者从超市买来的,那么“农家乐”的概念难道就等于是“某某某餐馆”、“某某某酒店”吗?不止是餐饮住宿,因为喜欢木质文玩儿,所以在路过一些当地人的地摊儿的时候总是会看看,结果发现北京郊区的山里人居然在卖云南特产的“铁核桃”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个摊位的东西不能选了,也许我对面的老板真的是一位农民,但是就我和他之间的买卖关系而言,他已经是一位商人了。坚持周末登山已经有六七年了,就我本人而言,在京郊农家购买过的产品只有两种——南瓜和柿子——一方面价格真的已经低到不能再低了,另一方面,我眼睁睁地看着摘下来的……

最后是服务问题。如果现在你去农家乐的话,那么很有可能你的消费是五星酒店级别的,你吃的东西是超市级别的,只有你享受的服务是“农家乐级别”的。很多经营者只是因为看到了游客的消费能力,接手了农家乐的硬件设施,但是实际上他们除了降低成本与提升价格之外,并没有在软件上做出改动。

实际上,以上让农家乐“乐不起来”的四个问题,也是现在文旅产业自助旅游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民宿也面临着类似的情形——去网络上搜索一下民宿,你会发现除了名称不一样,很多民宿的介绍方式与星级酒店的介绍方式完全相同——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民宿被称为民宿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呢?

商人,让商品更加流通,让我们可以在消费时有更多的选择,这肯定是件好事情。但是,当我们试图选择一些“非商业化”的生活、休闲场景的时候,我们的基础诉求如果无法被满足甚至被“惊讶地颠覆”,那么消费自然也就很难存在了。

出门旅游的时候,总是会询问当地朋友,去当地人吃饭的饭馆吃饭,去按照当地人的生活习俗生活,这才是一种闲散、自在的乐趣吧。否则,待在家里应该比去哪儿都要舒服许多,不是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