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法兰西出现一位天纵英才的传奇人物,在他的率领下,法军连续击退五次反法联盟,令欧陆各国无不望风披靡。最巅峰时期,欧陆除英国外,各国皆被法国征服或结盟,此人就是“法国人的皇帝”拿破仑——波拿巴。

他的成就已远超恺撒、亚历山大,本可就此收手延续辉煌,但最终却被欲望所葬送。1812年,拿破仑亲率57万大军攻俄,由于漫长的补给线和极端严寒,结果只逃回“3万饥饿的幽灵”。法国元气大伤,再无力抵住第六次反法联盟的疯狂反扑,皇帝的传奇至此终结。

拿破仑

在拿破仑戎马一生中,除了攻俄惨败,还有另一个遗憾,没能征服英吉利海峡对岸的英国。

相比称霸欧洲大陆的法国,英国更专注于营建强大的海军,毕竟海洋是这个岛国最后的屏障。法国在路易十四太阳王时代,曾拥有全球第一的海军,但是对陆地和海洋的“双重关注”,使得法国资源分散,无法继续保持海军的优势。

拿破仑时代更是如此,对陆军投入的越多,海军能得到的就会越少。因此,单凭海军同英国硬磕,显然希望不大。不过拿破仑是位战术高手,他绞尽脑汁设计出一套周密复杂的“调虎离山”方略:

派出舰队搭载地面部队,攻击英国位于北美的殖民岛群(西印度群岛),以此调动英国舰队前往救援。而后联合舰队(主要由法国和西班牙组成)暗中潜回欧洲,趁着英国海军主力外出的机会,一举控制英吉利海峡,并帮助早已等待在法国一侧海岸的15万法军渡海。等陆地无敌的法军上岸,英国则大势已去。

这个想法不仅很天才,还相当宏大,几乎绕过半个地球,也就是拿破仑这样的脑洞,才能构思出如此大胆冒险的想法。

征英蓝图看似完美,然而百密一疏,拿破仑用错了人,维尔纳夫被任命为此次行动的主帅。

维尔纳夫

当维尔纳夫率舰队抵达西印度群岛后,接到拿破仑的指令,必须在该地停留35天,之后才能返航欧洲,并集结海上力量控制英吉利海峡。这个时间周期经过事先估算,只有如此才能使原本封锁法国海岸的英军舰队前往驰援,达到调虎离山的目的。

然而自知不是英海军对手的维尔纳夫,早已是风声鹤唳,在接到命令仅3天后,得悉由英海军将领纳尔逊带领的先锋舰队,已经跟到了西印度群岛。

纳尔逊

即使绕着美洲兜圈子,多拖延些时间,让英国主力舰队离欧洲远点也好啊,但是已被吓得六神无主的维尔纳夫,竟然下令立即拔锚起航返回欧洲,拿破仑苦思冥想出的大计划,已被毁掉一半。

纳尔逊得知法国舰队返航的消息,立即紧追不舍。当维尔纳夫到达位于西班牙西北的埃尔费罗尔港时,纳尔逊也抵达了直布罗陀(英国在西班牙南角的飞地)。

在回归途中,维尔纳夫曾遭遇一支英国小型舰队,还吃了点亏,被俘虏两条船。这本不是什么大事,但对维尔纳夫的信念造成了摧毁性打击,他记录道:“我方完全缺乏战斗经验,除了会跟着前面的船,别无所长,我们已成为欧洲的笑料”。很显然这位指挥官有颗玻璃心,经不起一点儿挫折,而且相当不自信。

随后维尔纳夫又收到一条指令,让他先集结位于法国西海岸布勒斯特或罗什福尔的舰队,然后向英国进发,同那里的荷兰舰队会合,如果因意外无法做到上述要求,那么就去加的斯湾。

最后一句嘱咐纯属多余,胆寒的维尔纳夫毫不犹豫,直接去了比较安全的加的斯湾,而非英海军封锁的布勒斯特。如果维尔纳夫不那么保守,集结舰队进入英吉利海峡,那英国就非常危险了。

加的斯湾

此时俄奥联军从陆地上已做好了攻击法国的准备,但拿破仑实在不忍让投入巨大精力的征英计划半途而废,一再催促维尔纳夫北上,然而维尔纳夫依然带着舰队南下进入加的斯湾。更糟糕的情况来了,及时赶到的英国舰队将加的斯湾严密封锁,把联合舰队堵在里面,拿破仑征服英国的梦想彻底化为泡影。对此气愤已极的拿破仑评价道:“维尔纳夫连指挥一艘帆船的资格都没有,他是一个既无决断能力,又无胆量魄力的家伙”。

接下来的特拉法加海战,显得毫无悬念。英军将领纳尔逊把舰队分为三部分,一支截断联合舰队;一支从敌舰队后方攻击;第三支直奔旗舰而去。法西联合舰队遭到毁灭性打击,共41艘战舰被俘17艘,击沉一艘,其余逃跑,人员损失1.3万;英军战舰无一损失,伤亡不到2000人。

在这场一边倒的海战之后,法国海军彻底失去对英国发动进攻的能力,拿破仑征英梦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