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敢说很了解周星驰!

大概是天才的世界,很少有人能触及他同样的高度,所以关于周星驰的新闻,最多的还是“周星驰电影”。

没有周星驰新电影日子里,几乎是看不到周星驰的“新闻”的。

他私下的生活更是与电影里无厘头的张扬截然不同,他的那些零碎的花边新闻根本不足以支撑任何一个人去了解他,而唯一能让所有人触碰他的世界的只有——周星驰电影。

如今谈论“周星驰电影”或者是周星驰,用到最多的两个词语就是——“经典”和“独裁”。

周星驰电影有太多的经典,那些曾以为只是迎合观众的商业片,在如今看来任何一个观众又能解读出其中生活的气息,这样的电影谓之“经典”,丝毫不为过。

但于“独裁”而言,正如词语的“贬义”一样,带给观众对周星驰的印象似乎也就是“无情”——昔日搭档纷纷倒戈,如今的周星驰看起来像个孤寡老人,更成了一些人“江郎才尽”的说辞。

从来不会有太多人去想,周星驰电影的“独裁”和“经典”之间是否有必然的联系?

1988年,周星驰遇到了自己电影事业中的贵人李修贤,在电影《霹雳先锋》中,周星驰饰演了一个配角伟仔,影片上映后的反响平平,但周星驰的表演却得到了意外的肯定——周星驰获得当年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配角。

尽管在《霹雳先锋》中,丝毫没有让周星驰发挥自己喜剧天分的地方,也根本没有任何地方能看出这个年轻的演员日后能不能大红大紫,但周星驰在这部电影的中的出色表演引起了很多电影人的重视。

原来在香港电影中海油不是帅的惊人、也非丑的一塌糊涂的演员。

之后的周星驰终于能在一些小成本制作中充当主角,就在1990年《一本漫画闯天涯》周星驰抓住了机会,初次尝试了自己的无厘头风格。

影片有一段枪战片段,在观众熟悉的、“常规的”枪战场景中,周星驰表演着一些看起来的确是那么回事的动作,实际上却与“枪战”相关的动作,这种颠覆观众观影习惯的表达,在当时的许冠文引领的香港喜剧片中也会常见,但周星驰却对它做出了自己的味道。

周星驰的无厘头角色,从来都是“表里不一”。

表面上越严肃,给观众的感觉就是人物内心的活动越复杂。

这类小成本电影的成功,让周星驰的人气增加不少,也是在此时,周星驰遇到了自己电影事业终又一个重要的人物——王晶

王晶在当时已经是香港炙手可热的商业片大导演,尤其是在1989年,合作周润发打造了《赌神》之后,在香港掀起了“赌片”狂潮。各大电影公司纷纷开始打造属于自己的赌片,香港著名电影人吴思远也加入其中。

1990年,吴思远邀请了周星驰和吴孟达主演了一部喜剧赌片《赌圣》,电影在香港地区的票房达到4132万港元,不仅成为当年香港地区电影票房冠军,还打破了香港地区电影票房纪录。

《赌圣》之所以成功,源自于电影在蹭热度的时候不忘在影片风格上的创新。当时的香港赌片大多以展现出神入化的赌术为最大看点,但《赌圣》却反其道而行之,偏偏塑造了一个笨手笨脚,在赌桌上常常慌乱不堪的痴情小子。

这种反差,或者是新鲜感,在周星驰极具趣味的动作表现下显示了极大的喜感,让无数观众为之拜服。

周星驰在一夜之间成为家喻户晓的喜剧新星。

王晶是商业片大导演,自己也从不避讳拍电影就是为了赚钱的说法,所以在火热IP的打造上,王晶一直本着不拍烂不停手的原则。就在《赌圣》大爆之后,继续打造了续集《赌侠》,之后再造续集《赌侠之上海滩赌圣》。

王晶一个IP拍到烂,周星驰的角色也是一个招数用到烂,对于刚刚在上升期的周星驰来说,这绝对是不可取的。

所以,接下来的《逃学威龙》对于周星驰来说的重要程度可想而知。

摆脱街头小混混的形象,转身成为身怀绝技的飞虎队绝顶高手,卧底校园,故事本身就很具有创造性,几乎算得上是校园特种兵类网文的鼻祖。

《逃学威龙》结合了青春校园和卧底黑帮,结合起来的剧情元素丰富多彩且有趣,更重要的是周星驰在塑造角色上第一次加入了真正的“本我”——也就是真实的自己。

周星驰在生活中较为木讷,所以在电影中他把这种木讷带到了角色之中,迟钝的反应、一本正经的表情等的都成为了让观众从忍俊不禁到捧腹大笑的催化剂。

之后的《逃学威龙2、3》的效果远没有第一部好,这本来就是做电影续集的缺点。如果一个故事在一集电影中讲述完成,那么续集一定是“复制”,对观众而言除了一点对IP的喜爱外,完全获得不了新鲜感。

此时的周星驰急需在创作中摆脱这种“困境”。而唯一的办法的就是扩大自己对电影的掌控力度。

1992年,是周星驰电影事业中最巅峰的一年,香港地区年度十大卖座电影中,周星驰独占7部,且前五名全是周星驰的作品。

从《家有喜事》到《逃学威龙2》,再到《鹿鼎记》再到《审死官》等等,部部卖座,周星驰已然成为当时香港电影的摇钱树。

随着电影的票房不断大卖,关于周星驰在片场的“独裁”传闻也越来越多。

周星驰喜欢临场发挥改剧本,这在现在几乎已经众所周知,当所有人觉得这是在挑战片场导演权威的时候,王晶却与周星驰达成了一种完美的无缝衔接。

王晶是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的高材生,对于金庸武侠的理解有自己的独特性,这就是《鹿鼎记》成功的基石之一。要知道周星驰在读书方面一点天分都没有,但王晶恰恰就补足了他的这个缺点,《鹿鼎记》不仅把原著很多经典桥段全部删去,还颠覆地改编了原著情节却依旧成功的原因就是王晶精准地把握了原著的精神内核。

在这基础之上,周星驰的喜剧天分得以充分自由的发挥,他肆无忌惮地表达着个人特点,可以任意发挥自我。

但这仍旧不够!

周星驰和无厘头完美融合的角色深深地印在了观众的心中,在当时的影响就是进电影院看周星驰电影就是为了看周星驰。

而周星驰要的不仅是观众记住他的角色,更是记住整部电影。他希望观众不是因为喜爱周星驰而去看周星驰电影,而是喜爱周星驰电影才去看周星驰电影。

然而,周星驰可以融入角色中,让周星驰融入电影中去感染观众,树立鲜明的个人风格电影,就必须完全充分地控制他所主演的电影。

1994年,《国产凌凌漆》是周星驰第一次挂名导演,但与其说是周星驰第一次当导演,不如说是周星驰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干导演的工作。这一次他自编自导自演,开始实现他充分控制自己主演电影的每一环节的计划。

有了自主权,周星驰对电影风格的确定就完全成了自我意愿的发挥。《国产凌凌漆》便一举抛弃了此前自己癫狂搞笑的做派,用黑色幽默包裹喜剧内核,用冷峻内敛掩饰各种讽刺,大胆地尝试着自己对无厘头的开发。

1995年,《大话西游》横空出世,尽管在当时被骂的体无完肤,但时间证明了这是一部不朽的经典电影,周星驰自由地表达着自己的爱情观,自由地去制造悲喜交织的喜剧。

1996年,周星驰成立了自己的制片公司,他想要尽可能地把电影制作的所有环节都掌控在自己手中。

《食神》是周星驰电影完全来到周星驰“独裁”的正式开始。

从编剧到拍摄到后期制作,周星驰全部一手抓。事实证明,这种在每个环节都融入了周星驰无头的电影才真正地攀上了周星驰电影真正的高峰。

影片完全融入了周星驰当时的人生状态,从1990年到1996年,短短六年时间,周星驰成为香港电影的顶梁柱,也让香港喜剧电影从主流类型片的花瓶变成了华语电影的主流,如此功成名就的周星驰是什么样一种状态呢?

正如他在电影中描述的一样,也正如我们所听闻的片场暴君一般,当一个人具有无数荣誉加身,手里是常人难以企及的资源,身边的人无不以仰视的姿态看他,他的行为做派都会高傲到令人咋舌的地步。

这是周星驰对自己现实状态的一种深刻反思。

他用电影不是想简单地表达失而复得的快感,而更多地是在向观众阐释为什么会“失去”,怎样才能“失得”,最后告诉你“复得”又如何,也许最真实拥有初心的自己才是一个人最成功的状态。

1999年,周星驰带有自传色彩的电影《喜剧之王》上映,在这部电影中他回顾了自己的辛酸经历,编织一个小人物逐梦梦幻故事。影片他充分发挥了自己在市井生活的经历,辛酸与幸福交织一起,泪和笑混为一体,周星驰通过他对电影的“独裁”,让电影彻底成为他为自己和为观众“造梦”的手段。

完成了自传式电影《喜剧之王》后,周星驰把目光投向自己最向往的方向——功夫片。

迎合国际潮流,周星驰把功夫和足球结合在一起,的确出现了“有搞头”的现象。用全球出色的特技团队,用信手拈来的周氏无厘头风格,带着对功夫片的热爱,周星驰完成了又一次大胆的尝试。那一年金像奖上,《少林足球》成了最大赢家,但显然这些奖项对于周星驰和周星驰电影来说早就已经可有可无。

之后,也迎来了被称为周星驰电影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功夫》。

强烈的周氏无厘头风格,强烈的底层生活气息,强烈的个人意愿表达,强烈的动作片场面,周星驰倾尽了自己对电影全部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理解,带着对偶像李小龙的崇拜,让《功夫》成为了华语电影史上的又一部不朽经典。

2003年,周星驰以“亚洲英雄”的身份登上《时代周刊》封面,他俨然成为了香港电影在近百年的孕育中最出色、最有成就的人。

纵然他没有继续在功夫片上走下去,也纵使他怎么也达不到偶像李小龙在功夫领域的造诣,但显然周星驰带给香港电影和华语电影中财富绝不亚于李小龙对中国功夫的贡献。

至此,我想周星驰在自己电影上的“独裁”,应该再加上“圣断”二字,正因为这“圣断独裁”,才得以让周星驰创造了出数十部不朽经典。与观众而言,这“圣断独裁”应该就是周星驰和周星驰电影给予我们最好的礼物了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