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是一件很世俗的事,它既是對幸福的期許,又決定了你長久的生活方式。越是重視越是未知,讓人恐懼。

01婚姻的門檻太高,結婚越來越難

有的人害怕結婚,因爲只是找個對象都難,畢竟不是那個褥子一卷就能睡一張牀結爲夫妻的年代了,很多時候連談戀愛的標準都夠不上。常見到在擇偶時,男方的擇偶標準上一定會要求年齡、身高,學歷,更苛刻的還要加上本地戶口,要有穩定工作,屬相相同這些標準。女生擇偶,除了學歷、身高、戶口、工作行業,還要求收入,家境,興趣相同。

僅是戀愛這一步,已經讓很多人不能踏入婚姻的大門了。

圖片源於網絡

哪怕是戀愛多年,談及婚嫁,結婚的成本也高得讓人的望而卻步,光是拍個婚紗照都要成千上萬,彩禮6萬起步,嫁妝5萬起步,結婚還需要房子和車子,在周口的農村,不僅要求結婚有房有車彩禮不給到20萬也是不行的。這也就意味着,你結一次婚至少要有100多萬的支出。我們來算一算,身邊的親朋好友,工作不超過10年的,月薪能超過10萬的屈指可數。

這樣一說明是不是更能深刻地體會到結婚的成本有多高,以及自己有多麼貧窮了。

如果自己沒有財力喝能力上的支撐,那就只能靠父母長輩的支持。一旦父母干涉,那必然要面對長輩與晚輩之前的衝突,喜好層面的不同、意見的不合、價值觀的偏差。俗話說得好,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你婚姻的決定權不在你手裏,幸福不幸福可想而知。

圖片源於網絡

在經濟學中有這樣一種機會成本的概念,就是當你選擇了一棵樹,也就你要失去整個森林。婚姻受法律和道德的制約,一旦兩個人結合,就會產生排他關係。很多時候,人們選擇結婚的對象,並不足以讓自己完全義無反顧,甚至總會有些不甘心,或者內心期待遇到更理想的伴侶,爲一個人而放棄所有可能性本身是一件讓人難以決斷的事,人的天性就是這樣。而且當你一旦選擇要結婚,你就要時刻保持對婚姻的忠誠,50年對一個人從一而終,你能做到嗎?對自己負責就已經很難做到了,更何況對別人負責。

圖片源於網絡

02別人婚姻的不幸,會讓你對婚姻更加恐懼

過了25歲被催婚,聽到最多的話就是,你年紀這麼大了,不結婚,我們臉上都沒有面子,七大八大姨每次見到你都要對你指指點點,對你的生活評頭論足,明明自己在的婚姻眼淚還沒擦乾淨,就開始過問別人的婚姻了。

根據民政部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離婚率是415.4萬對,和結婚率對比是43.8%,此外,離婚率越來越高並居高不下已成爲一個不爭的事實。

曾經看過的一條視頻,搞笑之餘讓人心酸。一位媽媽在短視頻裏向大家解釋“嬰兒般的睡眠。”她說自己的寶寶。每天晚上都要哭鬧不停,她要不停的餵奶,哄着孩子睡覺,根本沒有睡覺的時間,而她的丈夫卻能完全癱在牀上如同嬰兒般的睡眠,對於寶寶的哭鬧無動於衷,打着呼嚕,怎麼叫都叫不醒。

明明是兩個人生的孩子,卻好像這個孩子沒有爸,婚姻中有一方沒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都會讓人對婚姻失望。

我的朋友跟我說了這樣一個故事,她家的孩子還小,從早教班回來要喝奶粉,她的丈夫下班回到傢什麼也不幹,彷彿酒店裏的VIP貴賓,躺在沙發上看電視打遊戲,她在廚房做飯忙得不可開交,孩子抱着她的腿說要喝奶奶,她看丈夫在客廳看電視,就喊他衝個奶粉,沒想丈夫卻來了一句,“她喊她媽要喝奶粉,又沒喊我。”那一刻,她崩潰了,恨不得拿起手裏的菜刀把他剁得稀巴爛。

圖片源於網絡

有時候,壓垮婚姻的不是面紅耳赤的爭吵,而是通過各種瑣事引起的矛盾,當情緒被無視,所有積少成多的失望,都會成爲離婚的理由。

我身邊結婚的沒有一個說自己比婚前過得開心,那些催着別人結婚的人,自己的婚姻過的也不好,就像是狐狸找羊交朋友,本身廣告宣傳做的並不好,讓沒有結婚的人怎麼願意去買單。

03恐婚是一種病嗎?你敢面對嗎?

恐婚是一種病嗎?過了一定年紀就要被人指着罵是剩男剩女,被家人無情的催促,是我們錯了嗎?

害怕婚姻不是病,一個社會非要讓人結婚,纔是病。

我一直都覺得沒有該結婚的年齡只有適合結婚的感情。婚姻也好,不婚也好,單身也好,都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我們任何人完全有自由選擇任何一種形式,這是你自己的人生呀。

如果自己的內心非常抗拒,就不要強迫自己,給自己壓力,隨意的決定,沒有人會對你的婚姻負責,你的幸福與不幸福都掌握在自己手裏。

“經不住周圍的慫恿和勸說才勉強去做的,那才叫逃避。”

用虛假的自豪來粉飾自己的自卑也是徒勞,你的表情、你的舉止、你的言論,你的格局、你的生活態度、你的消費能力,你的開心與不開心等等等都會暴露你的婚姻狀況的質量。

圖片源於網絡

我們每個人對感情的不將就,人生才能不將就,婚姻的幸福與不幸不能代表你所有全部。

人來這世界一遭,很多事情不能着急,在你爲自己未來踏踏實實地努力時,那些你感覺從來不會看到的景色,那些你覺得終生不會遇到的人,正一步一步向你走來。如果你面前有陰影,你身後一定有陽光,最好的總會在最不經意的時候出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