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懸崖村”,四川涼山村民迎來新生活

涼山懸崖村居民 背上行囊 走向縣城安置房

我們出門旅遊常常選擇去爬山,登上山頂,眺望遠方,多吸收負離子、出出汗對身體也好,如果能看到山間的日出日落就再好不過了。高山對我們這種遊人來說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對於世世代代居住在山上的人來說,就是一種阻礙了。

5月13日,四川涼山“懸崖村”31戶背起行囊,奔向縣城的安置房。(據環球網、澎湃新聞、中國新聞網、鳳凰網、中國日報網客戶端、百度PC客戶端5月14日訊)

這個“懸崖村”名副其實,村民想要下山必須通過長長的鋼梯,耗時約3小時。期間需要非常小心,因爲鋼梯是順着懸崖建造的。生活在繁華都市的我們可能很難想象村民的生活,購買生活用品、孩子上下學,都得經過漫長而艱險的路途。

古時就有愚公移山的傳說,讀書時候我們還讚頌愚公不屈服的精神。但現在,顯然不提倡愚公移山的行爲了。子子孫孫無窮盡也,以己之力如何抗衡大自然?但我們可以學會和大自然和諧共處,政府出錢將原本木質的天梯換成了鋼質的天梯,大大造福了“懸崖村”。也因爲政府的資助,“懸崖村”一下成了網紅景點,特有的天梯加上大涼山的美好景緻,吸引了一批愛好冒險的人。無形之中還爲“懸崖村”創收了,村民還做起了小生意。

也有人好奇,既然這麼不方便,爲什麼不直接搬下山呢?

這個其實很好解釋,中國人都講究着“尋根”,哪裏是根,根是我們出生、長大的地方。老一輩人講究落葉歸根,說的就是對家鄉的一種執念。都市裏再好、再便利,也不及家鄉的小茅屋,到了家鄉才能得到內心的寧靜。所以我們經常能看到臺灣的老兵,顫顫巍巍冒着生命危險都要回內地尋親的故事。再者,習慣了山上的新鮮空氣和寧靜,去到城裏還可能不適應。而且“懸崖村”村民大多靠務農爲生,也難負擔得起下山之後的生活。

現在在政府的幫助下,有了安置房的村民不用再擔心房子問題了。政府還統一解決了孩子上學的難題,村民沒有了後顧之憂,於是一批人選擇了搬遷,畢竟要爲孩子的未來考慮。

還有一批人選擇了留在“懸崖村”建設自己的家鄉,他們看好這個旅遊景點,願意爲家鄉的發展出一份力,也是值得讚賞的。無論是走是留,在政府的幫助下,他們都在努力創造着屬於自己的未來。

文|昆德拉傳媒本部編輯部 佳麗

其他:部分圖片供模擬想象,不代表文字特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