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科研大匠综合自上海交大、交大海燕工作室

编辑 | 学术君

林云霄,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2019级博士,师从陈接胜、李新昊教授。大四一作发顶刊JAS(IF=14.6),2017年至今已发表SCI论文11篇,入选第70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次)、唐立新奖学金、美国化学会ACS上海分会研究生学术成就二等奖、上海市先进材料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上海交通大学“十大三好学生标兵”等荣誉称号。

他从大一下学期需要参加资格考试的“问题生”,到大四创造本科生发顶刊JAS的“奇迹”,成为别人眼中揽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致远杰出毕业生奖学金、优异学士学位论文的“学霸”。

因成绩不合格,他本已落选海外交流计划,但却主动发50多封邮件,硬是又争取回来。却在最后选择毕业留校深造,成为累计发了包括JACS(美国化学会志,IF=14.695)、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IF=11.878)、Angew(德国应化,IF=12.102)等顶刊在内的11篇SCI论文,成为交大化学方向唯一代表,入选第70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获得美国化学会研究生学术成就奖的学术新星。

林云霄的励志经历

从最初的迷茫、挫折,到坚定的选择,始终不变的是他对自我与科研的孜孜探寻,他说:

“科研人要带一点反叛精神!按部就班很难做好科研。

01

从"问题生"到本科发顶刊的“学术新星”

“科研人要带一点反叛精神”

林云霄对于化学的热情源于高中,从第一堂课开始,他就被深深吸引,甚至还偷偷跑去学校实验室做基础试验。怀揣着对化学的热爱和投身科研的梦想,考入了上海交大致远学院。

初入致远,他却受到了不小的打击,因为作为一个对化学纯粹的“业余爱好者”,与院里绝大多数在全国学科竞赛中获奖的同学相比,他觉得他们之间的差距在短期内是无法弥补的,这种持续无法逾越的鸿沟让初入致远的林云霄心中产生了巨大的消极感,甚至开始放弃学习。学期结束了,他的成绩排名位于后百分之五十,按照学院的滚动淘汰机制必须参加资格考试,这让我更加担心自己没有学化学的天分,“感觉自己以前学的是假化学”。

在谈话中,林云霄提到,为了逾越这个学识的鸿沟,他每天都花更多的时间补习专业课,在阅读的过程中,他逐渐发现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对他有着莫大的吸引力。

面对巨大的压力,他及时调整好了心态,将失败化为成功的动力。

大二结束时,他的成绩位于班级前百分之五十,同时完成了两个大创课题。项目结题优秀且升为市级,成果作为专利发表。

随后,在老师的支持和鼓励下,林云霄报考了交大的海外研修计划,打算前往美国Dartmouth College常春藤高校进行海外研修。但因为成绩问题,差点没去成。

虽然答辩非常精彩,但因为成绩不行,林云霄落选了。但他并没有放弃,主动发了50多封邮件联系海外的Chenfeng Ke教授,最后,终于得到了赴美国Dartmouth College的Chenfeng Ke课题组参加为期一年的实验室实习机会,在那里他度过了“科研中最纯粹最奋斗的一年。”

与导师Chenfeng Ke于Dartmouth College合影

回国后,他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化学方向顶级期刊JACS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学术论文。短短两年时间,林云霄就从一个需要参加资格考试的“问题生”,成为了一个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专业顶级期刊论文的“学术新星”。

“我们制备了很漂亮的晶体,但它不仅不易碎,反而是具有弹性的。”在谈起本科阶段发表的第一篇论文的相关工作时,林云霄记忆犹新,言语间依然充满激动,依稀可以看到他眼神里闪烁的光芒,“它可以高效吸附水溶液中的碘,要知道放射性碘131就是福岛核电站爆炸后的主要污染源之一,目前扩散内海中仍然无法处理,而我们的晶体就有可能解决这些问题。”

JACS(美国化学会志,IF=14.695),作为材料领域和化学领域的顶级刊物,即使是高年级的研究生,也很难在上面发表文章,但林云霄做到了。

“当然,所有的这些成果都是在老师和师兄师姐们的帮助下完成的,是团队智慧与努力的结晶。”林云霄说,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各自也都有自己的优势,与合作者讨论可以找到新的思路。“而且大家一起互相勉励,就不会觉得孤单。”

在林云霄看来,成果的数量并不重要,创新则更为关键。“科研人要带一点反叛精神的,按部就班一般很难做好科研,因为缺乏开拓的勇气。”因此,他在研究生期间选择了和本科完全不同的研究领域,从有机材料转到电催化,从“新”出发。他的研究并不侧重于单纯性能的提升,而是更渴望实现对交叉领域空白的补充。“希望能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为了掌握更广泛的知识,他很乐意在年轻的时候拓展自己的学习领域,延展科研人的生命长度。

对他而言,科研带给他的是一种双重体验:“花了很长一段时间做实验和研究却仍然得不到一点儿正反馈的时候,你可能会消沉,甚至产生自我怀疑,但这加倍的痛苦突然在某一天有了结果的时候是会转化为加倍的快乐的。”

“在这个时刻,你知道自己做的研究真的有价值,真的能对社会和人类发展产生推动作用。”说出这些话的时候,他的目光笃定而自信。

02

看好国内形势

他坚持在中国实现自己的科研梦想

毕业了,林云霄的大多数同学选择了出国深造,但他没有这么选择,因为他十分看好国内科研的发展形式。为了更好地了解国内的科研生态,林云霄决定留在学校读博,入选了交大的致远荣誉博士计划。

博士期间,林云霄获得了优秀的科研成果,相继发表论文于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IF=11.878)和Angew(德国应化,IF=12.102)期刊上,在聚合物电催化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与日本丰田公司新能源研发部门合作申请两篇专利。去年2月,他还荣获了美国化学会ACS上海分会研究生学术成就二等奖。同时,他还担任了SCI一区期刊Nano-Micro Letters(IF=9.043)助理编辑,并应邀成为审稿人

对于博士生涯,林云霄感触最深的是有幸入选研究生院于2017年开始实施的致远荣誉博士计划,每个入选的博士生都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组成导师组联合指导。

林云霄的两名国内导师陈接胜和李新昊教授是对林云霄影响非常深远的人,他们既是科研的引路人,也是人生的导师。

左:陈接胜教授 右:李新昊教授

林云霄说,两位老师每次的点拨,哪怕只有寥寥数语,都对自己大有裨益。李新昊老师对科研的热情和心无旁骛的专注力让林云霄特别佩服;而陈接胜老师宽厚、包容的品格,如春雨润物细无声一般,对他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生活中的林云霄彬彬有礼,容仪清朗,常怀逸兴,爱好广泛。可说是多才多艺,会吹笛子,会写诗。但他不喜欢把自己的爱好作为一种展示,或者以此与别人竞争,而仅仅把它们当成调节生活的方式。他平时喜欢下棋,但不参加棋类比赛;有竹笛十级证书但不喜欢表演,“爱好就止于爱好罢了,不然你会失去它的”他笑着说。

生活中的林云霄,图源:交大海燕工作室

在担任SCI期刊助理编辑的工作时,他还撰写10余篇学术推广文章、搭建了期刊的科学网平台,并在半年内获得了30万+的访问量,这让他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林云霄先后统筹建设了交大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联盟,组织开展校网络文化节并担任闭幕式总导演,评选表彰优秀网络文化成果,多项成果获得全国和上海市级奖项。

当谈到自己的经验时,林云霄分享了他一直坚信的人生格言:“创新,是一种坚持。”在交大,只要你肯努力、肯探索、肯坚持,就能收获你想要的结果。“而得到你想要的东西,最保险的方法,就是让自己配得上那个你想要的东西。”

兴趣为帆,努力为桨,乘风破浪,且歌且行。

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翻山越岭,涉水行泥,在不断的历练打磨中,一路披荆斩棘,不断成为更好的自己。

本文来源:科研大匠综合自上海交大、交大海燕工作室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