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在19世纪40年代以来,倍受重创的清朝统治者而言,70年代应该是比较祥和的。洋人的战争、农民的起义都较少,边疆虽有危机,但没有鸦片战争那样汹涌。此时正是清朝统治者乐道的“同光中兴”时期,然而一场更大的变局刺激着清朝统治者。

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大灾荒——丁戊奇荒。它有多奇?从1876年到1878年,整整三年,整个北方笼罩在缺水、缺粮的境地下。这三年中以1877年即丁丑最严重,其次是1878年即戊寅年,所以有了这个名字。

01灾情景象

此时的清王朝刚迎来新君主光绪皇帝,他是清朝不幸的帝王。一上台就面临一场特大灾害。

1876年春夏,南方多雨以至成涝灾成水灾,以广东、福建最为严重。长江以北的各省普遍干旱,两季的粮食几乎绝收。次年,北方大部分地区遭更严重的旱灾,还有蝗虫、冰雹、瘟疫等。1876年时有181个县受灾,这还仅是山西、河南、直隶、山东,不包括地方的瞒报。

在这次三年灾害中,饥民高达两亿,占掉全国一半人口。死于灾害者一千万左右,逃荒者两千万以上。仅山西一省的一千六百万百姓,就有五百万死亡,另有数百万逃荒或遭贩卖等。用“十室九空”、“赤地千里”等形容都不为过。

当时的地方官给朝廷汇报灾情时,“鬻妻卖子”、“菜色”、“鹄面鸠形”等词成了常用词。长时间地卖来卖去,大量的妇女卷入饥荒年代的人口交易, 活人便非常不值钱。由此也产生了人口流动,从灾民变成流民。然而灾害波及千里,哪里才是流亡的目的地,谁也说不准。

以镇压太平军而闻名天下的曾国荃时任山西巡抚,哀叹此乃“国朝二百余年未有之灾”。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还是和中国特有的国情分不开。在农业生产落后的现实面前,人的命运完全由自然主宰。久旱之下,别说野菜,就连“皮绳、鞋底、废皮”都有人吃。

如此果腹一日不如一日,今日不知明日如何。最后只剩下“枯骨塞途”,更有“割煮亲长之尸, 并有生啖者”。这些事情到了70年代时,当地人老人还时常谈起,不过他们都是听祖辈谈论,记下来的而已。真实的惨况不目睹,难以记述。

02灾情原因

对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首先是自然反常,对于农业大国而言就有毁灭性。最要命的是人祸,此时人吃人不再是传说。社会的动荡,统治者的剥削,外国的侵略,让农民不可能形成抵抗力。

曾国荃就任的山西,更有60万亩好地中鸦片,从中大家窥见了什么。曾国荃自己也说“虽曰天灾, 实由人事”。百姓不能吃鸦片果腹,积蓄耗尽怎能不鬻妻卖子,怎能不有菜色。外国势力因此有了机会,开始倾销自己产的米面粮油,1867年的中国有了第一笔进口洋人大米的记录。

03灾情赈济

当时的清廷赈济并不到位,于是减轻百姓赋税。1878年曾国荃请求朝廷,将十一个州县的两年赋税减免,共计减免白银400多万两。商人也跟着朝廷赈济,如江浙地区的帮山西等地灾民募捐,办理义赈组织。

已进入中国的西方教会在此次灾情也不少出力,自己拿出白银主动赈济。可洋人以往的行为,并没让现在的举动得到认可。不过洋人将中国的灾情传到英国等国,募得20万两,不知后来这笔钱到了吗。

然而无论人力多么浩大,都无法减轻灾害,直到丁戊奇荒后迎来一个比较风调雨顺之年,灾荒才有点缓解。

04灾情又一面

在风调雨顺之年来临之前,农民广泛发动了游击、民变、闹荒等等形态的斗争,社会上土匪、讹诈的事情增多。农民的自我保护增强,由此加强了“农民思想”。

1888年一个在山西的外国传教士巴格纳尔说:“山西省自1877年大饥荒以后, 尚未完全复原。”

【参考】

赵矢元《丁戊奇荒述略》

王金香《近代北中国旱灾的特点及成因》

#带你围观历史#

多选|你认为近代中国的“农民思想”受什么影响较大

灾害,自然原因
官僚,政府压迫
人祸,盗匪横行
殖民,外国势力
经济,资本掠夺
打开百度APP进行投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