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历史侦查处

主题:为什么中华文明能够吊打西方三大文明古国?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这是出自《左传·定公十年》的一句对华夏民族的脚注。而《尚书》也说:“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

因此,从华夏民族的定义上来看,有三层意思:一、礼仪文化博大精深;二、服饰章华精美绝伦;三、地大物博扼守中枢。

也就是说,华夏是一个地大物博处于中原之地的文化礼仪之邦。我想这就是对华夏民族的正确理解方式。

那么,说的这么玄妙,华夏到底是个什么东东?其实,根据考古成果和史料的记载,华夏文明经历了有巢氏 、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黄帝 、尧、舜、禹等时代。

而华夏的源头根据考古的实锤源自大地湾文化、裴李岗文化、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这些文化都是沿着黄河流域依次铺展开来的。

当时所谓的文化,不过是各个部落沿黄河独自繁衍生息的场景罢了,只不过后来,随着部落之间人口的增长和迁徙,部落战争日益加剧。

于是,有巢氏 、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黄帝、尧、舜、禹等等,在激烈的战争中获胜的部落族群开始成为了天下共主,来统治、治理其它部族,以上述族群为主体,兼容其它部族的文明诞生了,我们叫他华夏文明。

其实,准确来说,我们应该称呼他们这种带有部落联盟性质的文明为“诸夏”更为贴切,不过,“诸夏”还是没有“华夏”的好,无论是从族名;融合力度;还是向心力来说,“诸夏”不抵“华夏”。

且“诸夏”自炎黄大战以后彻底融为一体了,自此有了“炎黄子孙”一说,“华夏”较之于“诸夏”显然更为妥当,从此中华文明有了“华夏文明”的叫法。

不过,在华夏文明以后又出现了一个“汉文明”,这个“汉文明”又是什么?

其实,说直白点,汉文明就是华夏文明的延伸。先秦以前生活在黄河、长江流域的人们统称为“华夏民族”。

秦朝灭亡后,汉朝建立,由于强大的汉王朝延续了近400余年,周边少数民族于是统称生活在大汉王朝疆域内的民族为“汉人”,也就是说“华夏人”是“汉人”的祖先;“汉文明”就是“华夏文明”继承和延展。

“华夏文明”的说法一直延续到了清王朝的灭亡,清朝灭亡后,中国内忧外患,外有列强虎视眈眈、肆意瓜分;内有军阀割据、战火纷飞。

而“华夏文明”由于是以“华夏族”为主体,兼容并蓄了其它民族,对于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来说,要号召所有人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华夏族”、“华夏文明”的提法显然不能从政治口号上调动更多人的积极性。

于是,“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在国学大师梁启超的首倡下,很快为全国人民所接受。

但实际上,只不过是换汤不换药而已,无论是“华夏文明”也好;“汉文明”也好,还是“中华文明”,其主体始终是以汉族充当“带头大哥”的文明体系。

华夏文明产生的源头是以礼仪、伦理和道德“三驾马车”为主线,来制定部落联盟的运行机制,来推动奴隶制的诞生的。

后来经过老庄孔孟等人萃取总结,以老家、儒家和法家“三家新马车”为首的华夏文明再次高速驰骋于历史的快车道上。

那个时候的古人由于自然科学不发达,对自然有着先天的敬畏和恐惧,因此,鬼神宗教之说极为流行,大凡解释不了的统统归结到了鬼神身上,因此,祭司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不过,对于当时的统治者,无论是三皇五帝时期的原始部落联盟,还是夏商周的奴隶制王朝,乃至先秦以后的封建帝制朝代。

祭司虽然拥有较高的政治地位,但祭司的任命权力掌握在了君主的手中,祭司的作用只不过是被赋予占卜问卦、主持祭典礼仪和掌管天文历法等职能。

说的好听点,祭司在当时只不过是皇家权贵用来修饰自己的“门面”,压根儿没有形成一股能左右政治的势力,更没有形成某种高高在上的既得利益阶层。

这个现象不管是从奴隶制的夏商周来看,还是从后来封建帝制下的元明清来考察,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从来没有出现神权阶级,更没有出现西方那样政教合一的国家体制。

余秋雨在《行者无疆》、《文化苦旅》、《千年一叹》和《中国文脉》四部著作中提出,三大文明古国实行了“政教合一”,“君权神授”的体制。祭司作为神级般的存在,可以轻松左右国家走向,甚至“神权”远远凌驾于“皇权”的头上,国王、君主不得不向代表“神权”的主教下跪行礼。

于是,国王由于有了“神权”的掣肘,无法施行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没有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就不能保障文明的稳定发展,而“神权”的浓厚愚民迷信色彩又进一步限制了先进文明的诞生。

而与此对应的是,中国无论是从夏商周乃至到后来的元明清,在长达五千年的历史上,历代国君不外乎采取礼仪、伦理和道德来治理天下。

孔子是这方面的集大成者,因此,儒家成为了历来封建帝制王朝的治国理政遵循的标杆。

也正是由于古代中国实行“政教分离”、“世俗大于神权”的治国模式,在儒、释、道、法、老等思想的杂糅治理下,中华文明不断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从而有了抵御不同文明侵蚀的强大能力。

余秋雨先生曾说:“中国文化是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江,而不是江边的枯藤老树昏鸦”。

如果化用这段话,我认为:“中华文明是汪深不见底的海洋,一切文明的河流历经峰回路转、千沟万壑,只要试图同化这片海洋,最终必然会被这片海洋所同化”。

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华文明无论遭到任何异族来袭,始终都能维持万世一系而不曾“断流”的奥秘之所在。

享誉世界的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埃及来了,匆匆又离去;古巴比伦光耀两河,却仅昙花一现;古印度称雄南亚,却是亡国灭种,唯有中华民族、中华文明至今长盛不衰。

原因何在?余秋雨先生游遍大地神州;访遍世界诸国故址文明,凭借着过硬的文学素养功底,他撰写出了《行者无疆》、《文化苦旅》、《千年一叹》和《中国文脉》四部宏篇著作。

畅游上下五千年,游历世界五大洲,余秋雨通过《行者无疆》、《文化苦旅》、《千年一叹》和《中国文脉》归纳出了中华文明千年不朽的原因:即政教分离、儒家治国和中央集权三大因素。

不过只从“政教分离”这一点来看,中华文明足以轻松吊打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三大文明。

因此,余秋雨先生的《行者无疆》、《文化苦旅》、《千年一叹》和《中国文脉》是了解祖先的来龙去脉;通晓华夏文明的前世今生;启迪智慧的经典法宝,是中国人不可不读的文化素养书籍,是人类创造财富价值的必备奇书,是寻找人生真谛的良师益友。

四部煌煌著作畅销长达二十多年,甚至其中数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作为教材蓝本,是中考、高考的重要参考考点。

作为一名中国人,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渊源,探究中华文明未来的走向,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也许,你还在为深奥的古文头疼不已;也许,你想学习国学,但不知道从哪本书开始;也许,你打算系统研究下中国文化、华夏文明,但不知道从何着手......

《行者无疆》、《文化苦旅》、《千年一叹》和《中国文脉》四部书是开启你通晓国学;理清中华文明脉络;快速提升文化素养的必备精品。

请点击下方购买:

往期精彩文章,链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