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万达开”再开路 国家发改委调研川渝统筹发展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成渝双城经济圈如何破题?

近日,国家发改委专题调研了“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情况,并与相关市区进行会谈交流。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主要指川东北地区的达州市,以及重庆东北地区的万州区和开州区,2019年三地GDP合计约3466亿元,幅员面积2.4万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逾1000万。

上述调研组成员、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肖金成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川渝交界处建立一个“发展示范区”,不仅是对整个成渝地区“相向发展”模式的先行探索,也利于地区内部的中小城市缩小与成都、重庆两座核心城市的发展差距。

以示范区带动中小城市

“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的提出,始于2020年初中央财经委第6次会议。这一会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质量发展。

要实现上述目标,如何进一步推动该区域内众多中小城市的发展是关键。尽管成渝两地GDP在数年前已突破万亿元,但圈内其他城市的GDP规模均不足3000亿元。

6月17日,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就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撰文。他认为,成渝的区域经济结构有其特点,不应照搬照抄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城市群格局作为评价标准来认识成渝地区的经济结构特征,即不能简单地人云亦云地说成渝存在“双核独大”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矛盾。

重庆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彭劲松持有相似看法,他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成渝城市群内部的中小城市,与核心城市经济差距较大,不应该用“塌陷”来定义,这是经济发展的梯度问题,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如果成渝两市在过去没有获得很好的发展,那么中国经济第四极的定义亦无从谈起。”彭劲松认为,成渝地区在过去20年来,通过各种资源要素的聚集,确保了成都、重庆两座城市获得充足发展,以处于中国城市竞争的有利地位,由此带给整个地区更多的机遇。

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骆玲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成都、重庆经济圈能否打造成功,并相向发挥区域均衡发展辐射带动作用,是未来该区域能否成为中国经济第四极的关键。而在川渝边界区域协同打造一个突破行政分割的跨区域次级经济圈,则可以对成渝地区中小城市的崛起产生支撑作用。

日前,四川省省长尹力亦撰文称,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中,将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建立互利共赢的税收分享机制,以及规划建设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推动川东北渝东北、成渝中部地区一体化发展和川南渝西融合发展。

或成立开发运营公司

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将肩负什么使命?

肖金成认为,从该示范区的命名上看,已经可以较明确反映其设立的目的。首先是该区域为四川和重庆两地共同设立,探索本区域未来相向发展的总体路径。其次是命名中包含了“统筹”和“示范”两个词语,反映了该区域的发展方式和目的。万州、达州和开州不能再单打独斗,而需要在产业、交通等多个方面形成发展合力。而“示范”则将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可借鉴、可参考的思路,推动四川和重庆更多的城市进行联合发展。

肖金成认为,万州、达州和开州不仅是成渝双城经济圈内的重要城市,也是长江经济带、三峡库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处于川渝陕结合部,发展好该区域,还可以推动包括陕西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

“从过去的发展思路看,处于省际结合部的区域尽管地理位置上毗邻,但发展中会受行政分割的影响,不易形成合力,导致区域竞争力较弱。”肖金成表示,在新形势下,这个地区却凸显出更多的竞争力。

他认为,万州拥有港口优势,达州则有经济腹地优势,且都具备机场、高铁交通要素资源。“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该区域的地理发展空间很大,这是其他一些地区发展中所不具备的比较优势,更适合未来各类资源要素的聚集。”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不仅万州、达州和开州三地政府部门已经召开多次协调会议,以研究该示范区的具体建设问题,日前四川省经信厅与重庆经信委联合印发的通知中,也提到了该示范区的建设方向。

川渝两地明确,未来5年内将在重点开发区域、交通节点区域、边界毗邻区域分类建设产业合作示范园区20个,并在2020年内启动10个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建设。

其中包括支持川东北经济区与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毗邻园区开展合作共建,建设以产业合作示范园区为支撑的“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充分发挥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多式联运优势,在两地布局一批以物流贸易、保税加工、配套加工、整机组装为主的产业合作示范园区,促进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产业经济优势。

据悉,在运作模式上,“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或成立开发运营公司,并组建产业引导基金,建立市场化、社会化投融资体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