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美国衰退,日本就会自然松绑。那时,就不是谁制衡日本的问题了!而是变成了“互相制衡”。那样的话,日本周边区域国家所面临的风险就会加大,或者说,面临的传统安全压力就会更大。毫不讳言的说,如果日本松绑了,区域国家的安全成本绝不会小于现在。

现在的世界治理体系孕育于二战,“标志”是联合国的成立。所以,亦被称之为“战后体系”。直白的说,战后体系的基础是同盟国战胜轴心国后的权力“再分配”。而其标志性事件就是国际社会对纳粹德国及军国主义日本的清算以及对这两个国家的监督。当然,这种清算和监督是以美国为主的。因为,美国不仅在这两个国家都有驻军,而且,美国在对这两个国家清算,监督的同时,还增加了对这两个国家的改造“选项”。目的自然是服务于美国的全球战略。

美国的全球战略有两个特征:一个是全球抵达。美国在150多个国家及地区拥有近600个军事基地。也就是说,几乎在全球的每个角落,美军都可以在1至2个小时内抵达出事地点。这也是美国军费开支占全球军费开支近四成的主要原因。二是地缘政治平衡战略。美国地缘政治平衡战略的核心就是在一个战略区域内,美国不会允许任何一方“独大”。比如说在中东地区,它曾支持伊拉克打伊朗,后又将伊拉克干趴下,现在又支持沙特遏制伊朗。同时还支持以色列制衡土耳其,伊朗及其他中东国家。目的就是保持地缘政治的平衡。只有这样,美国才能够收获最大的战略利益。简言之,如果美国衰落了,全球驻军必然会无以为继,地缘政治平衡亦会被打破,也必然会进入新的一轮“权力再分配”的博弈之中。而博弈自然包含着战争的选项。

二战已经过去了75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局势的变化,人们对战后体系逐渐失去了“兴趣”。渴望改变的力量正在潜移默化的增强。加之美国外债的增加,整体实力的相对下降,世界格局已经有了“变化”的苗头和趋势。各种势力都有了“权力再分配”的诉求。比如一些国家对安理会机制和构成的不满及改革诉求。而美国对德国控制的“松绑”似乎证明了人们对世界格局变化的判断。而美国一旦“松绑”了德国,那就与“松绑日本”也不会太远了!

近日,美国媒体爆出了美国将从德国撤出9500名美军的消息。尽管美国政府还没有正式官宣,但显然也并非空穴来风。因为,德国政界及社会人士已经对此进行了回应。看来,撤军也只是个时间问题了。美国之所以主动从德国撤军,也许是因为成本问题,也许是为了敲打德国与俄罗斯走得太近的缘故。但不管是哪种原因,其中都暗含了美国的尴尬,这个尴尬也就是美国对德国的控制力已经越来越弱了!即便是美国只是相对衰落,但美国终归有一天会完全“松绑”日德两国。这就为未来的地缘政治增加了变数。

1945年8月12日,美国的麦克阿瑟将军被任命为驻日本盟军总司令。9月2日麦克阿瑟在“密苏里”号军舰上接受了日本的投降书。随之,麦克阿瑟不仅负责对日本的军事占领,同时还接受美国政府的委托主导了日本的重建,成为了日本的实际统治者。随后,麦克阿瑟建议日本昭和天皇颁布了《人间宣言》诏书,为日本的宪政改革扫清了障碍。于是,麦克阿瑟开启了对日本的改造模式。在麦克阿瑟的主导下,日本先后颁布了《妇女选举法》,《工会法》,《劳动改造法》,《劳动基准法》等配套法律,为日本《和平宪章》的颁布打下了基础,埋下了伏笔。

美国之所以帮助日本制定了《和平宪章》,其目的有两个:一是从制度上改变日本的侵略“基因”,掐断日本的“再侵略”念头。二是改造日本人的价值观,使之服务于美国的全球战略。目前来看,美国对日本的改造是成功的。但是,如果美国因为衰落而无可奈何的松绑日本后,日本人是否还有目前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呢?谁也无法预判,只能是拭目以待。

由于德国很早就加入了北约体系,所以,美国能够在“不动声色”中限制了德国的军力发展。导致德国现在的军力连世界前二十名都难以进入。这也是德国现在所处窘境的根本原因。然而,美国对待日本就有所不同了!尽管《和平宪章》限制了日本自卫队的规模和性质,尽管美国不允许日本拥有进攻型武器,但由于美国全球博弈的需要,特别是美国地缘政治平衡战略的需要,对日本采取的一些“变相”增强军力的举措也是“睁只眼闭只眼”的。比如日本以大型护卫舰来“代替”航母的“掩人耳目”之举,美国不仅默认了,而且还提供了实质性的协助。再比如美国给日本提供了F35战机等事例。再者,美国与日本在核材料研究上的合作,也使日本人在短时间内制造出核武器并非不可能。因此,有专家指出,仅以目前来说,日本的军事实力足以排在世界前七名之列。

假如美国衰退了,也就意味着美军从日本的撤离,也就意味着在东亚和远东地区又多出了一个世界级的军事强国。最为令人担心的还不是日本的现有军力,而是以日本的科技水平,工业基础和制造业能力,如果不加以制衡的话,日本的军力增长和膨胀速度都是可怕的。而从政治角度来说,日本与周边的韩国半岛以及中饿两个大国都有着领土争端。如果任其军力扩张的话,本地区难免会徒增事端。所以,中俄两大国必然会制衡日本。至于制衡的效果会如何,那要看当时的情形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