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小区有一个小男孩,听话、守规矩很是让家长省心。

每次大家凑到一起的时候,总是会夸这个小男孩多么多么懂事,都很羡慕他家长有这么听话的孩子。刚开始我也这样认为,但等到这个小男孩上了幼儿园之后,我改变了自己这个不成熟的想法。

这个孩子上幼儿园之后也很让老师省心,却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不会还手,没有主见

不管他受了什么委屈,都是默默忍受。其他的小朋友让他干什么就干什么,被欺负的次数越来越多。后来幼儿园老师给他家长打电话。他妈妈这才知道,孩子在幼儿园经常受欺负。

回到家,他妈妈很生气地问:“别人打你,你为什么不还手!!?”这个孩子哭着说:“你跟我说,打人不是好孩子!”

听到孩子这话,他妈妈既心疼又无奈,谁让自己把孩子教成了“老实人”,导致孩子连反抗都不懂,也难怪幼儿园老师说怨不得大家欺负他。

这个小男孩的例子,让我认识到了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有多么重要。孩子上幼儿园之后,不在家长的时限内,孩子有没有受欺负我们都看不见。而造成孩子受欺负的原因,一方面是孩子的情绪性格,一方面是作为家长的教育不足。

在新加坡,孩子上幼儿园时,会有专业的老师教孩子自我保护能力,以及如何免受侵犯。自我保护能力、自我防御和权利意识是每个新加坡孩子必须掌握的社会技能。

孩子是否需要权利意识?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都会忽略权利意识,因此当孩子的权利被侵犯时,孩子都不知道反抗、维护自己的权益。比如,孩子因为没有回答上老师的问题被体罚、被其他小朋友语言攻击甚至身体攻击,孩子不知道反击更不会该告知父母。

因为孩子不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犯,他会认为这些事情是正常的,孩子也就不会去维护自己的权益,更不懂得争取公平的待遇。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权利意识,让他学会自我保护呢?

当孩子受到伤害,如何教他学会自我保护?

第一步,教会孩子识别自己的情绪

看到这里,可能会有家长不明白,不是说如何让孩子不受欺负吗?怎么提起情绪了?

因为只有让孩子知道自己是生气了、伤心了、害怕了,他才能判断自己的权利是否被侵犯了。我们大人在被不公平待遇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然而对幼儿园的孩子来说,他们还不会识别自己的情绪。

所以经常会有孩子被打之后没反应的情况,因为孩子不知道自己该不该生气。

如果孩子被打后感觉到生气,他就知道自己被侵犯了,孩子自己就会制止对方。所以教孩子认识情绪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在孩子产生情绪的时候,可以对孩子说带有情绪的词,比如:你生气了、你难过了、你很高兴等等。家长也可以借助相应的绘本,更方便孩子理解。

为此,我专门给孩子准备一套认识情绪的绘本——《儿童情绪管理图画书》。主要帮助3-6岁的孩子识别情绪。

包含6种主要情绪:生气、害怕、害羞、大哭、着急、慌乱,每一种情绪是单独的一册,用故事告诉孩子什么是情绪,教会孩子如何管理、识别自己的情绪。我发现孩子看完这套绘本后,情绪失控的次数少了很多,也学会了表达自己的情绪。家长们也可以尝试一下。

第二步,教会孩子说“不”

孩子2岁后,自我意识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这时家长会发现孩子特别喜欢说“不”,而且还特别不喜欢分享。但大多数家长碍于面子,都会强迫孩子将这个玩具让给其他的小朋友,即使孩子说“不”,依然阻止不了家长。

这种“你要忍”、“你要让”的行为让孩子认为说“不”也没有用,孩子就忘了维护自己的权利。

处于自我意识发展期的孩子,家长要学会跟孩子商量着说话,而不是要求,更不能强迫孩子去分享。孩子喜欢说“不”是在享受拒绝的权利和自我决定权,这是教孩子说“不”、学会拒绝的最佳时期。

第三步,让孩子知道自己是可以还手的

当孩子学会说“不”没有效果,对方还是欺负他时,除了要向老师和父母求助之外,家长一定要让孩子知道自己是可以反击的。如果孩子不知道还手,就会给其他孩子一种“你不会维护自己,还可以欺负他”的信息。即使幼儿园老师关注度再高,孩子依然会受到欺负。

因此,最根本的是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

根据蒙特梭利发现的儿童敏感期得知:孩子性格养成的关键期是3-6岁。

在这段黄金时期,孩子的认知能力有限,学习能力也有限。但孩子在小时候对故事以及图片最为敏感,因此,用绘本来教育是最适合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