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兵馬俑銅馬車。圖源/圖蟲創意

1

作爲千古第一帝,秦始皇嬴政堪稱一個大IP,火了兩千多年,也被罵了好多年。

焚書坑儒,是他最知名的黑歷史之一。但實際上,這個看似爲人熟知的歷史事件,至今也無定論。

康有爲爲變法而作的《新學僞經考》,將漢代儒生視爲騙子,指出焚書坑儒是一樁兩千年的騙局。

他認爲,“秦焚書,六經未因此而亡”,先秦經典是秦漢以後逐漸散佚的,秦始皇只是在背黑鍋。他還說,“秦坑儒,儒生未因此而絕”,秦始皇雖在咸陽坑了460餘人,但天下儒生衆多,“尚不啻百億萬也”,比如西漢的伏生、叔孫通等就是秦朝的博士,也沒見他們被迫害致死,儒學也沒有斷絕。

這是說,不是嬴政坑了儒生,是後世文人“坑”了嬴政。

對於“坑儒”,史學家呂思勉認爲,“所坑者非盡儒生也”。這一派學者指出,史書中被坑殺的“諸生”很多是爲秦始皇求取仙藥的江湖術士(方士),並不是儒生。

顧頡剛卻說:“當時儒生和方士本是同等待遇……(秦始皇)把養着的儒生、方士都發去審問,結果,把犯禁的四百六十餘人活葬在咸陽:這就是‘坑儒’的故事。”

甭管是儒生還是方士,反正得罪嬴政的,都被坑了,誰也逃不過。

說到焚書坑儒,經常是滿滿的負能量,但胡適的觀點與衆不同。

胡適認爲,李斯的焚書抨擊復古思想,在當時代表的是一種厚今薄古的改革精神,對其大加讚賞:“政治的專制固然可怕,崇古思想的專制其實更加可怕……我們不能不承認李斯是中國歷史上極偉大的政治家。他們採取的手段雖然不能完全叫我們贊同,然而他們大膽的反對‘不師今而學古’的精神是永遠不可埋沒的,是應該受我們的敬仰的。

在當時新文化運動的浪潮中,胡適的這一觀點也很別緻。

▲兵馬俑。圖源/圖蟲創意

2

焚書與坑儒,是兩起不同的事件。《史記》記載,其分別發生於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和三十五年(前212年),起因迥然不同。

焚書事件的導火索,是秦朝建立後,分封制與郡縣制之爭的一次衝突。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陽宮舉辦了一場盛大的宴會,在場70餘名博士爲他祝壽,一羣人聽着小曲喝着酒。

在當時,博士不是一個學位,而是掌管書籍文典的官職。秦朝統一之初,秦始皇也曾兼容幷包,在宮廷中聚集了來自七國的70多位博士和2000多名諸子百家弟子,由他們參與秦朝制度建設,他們也是嬴政的御用文人。

宴會上,一個叫周青臣的官員配合秦始皇的演出,帶頭拍馬屁,說秦始皇“以諸侯爲郡縣,人人自安樂,無戰爭之患,傳之萬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

秦始皇聽了飄飄然。

偏偏有人不給領導面子。齊國儒生、博士淳于越是一個推崇分封制的復古派,聽到周青臣對秦始皇阿諛奉承,還稱讚郡縣制給力,心裏很不爽,當面就懟了起來,說:“殷周興盛千年,在於分封子弟功臣,相互輔助。如今皇帝一統天下,而子弟爲匹夫,萬一有像齊國田氏作亂、篡奪政權一樣的事情發生,誰能來救駕?”

淳于越緊接着慷慨陳詞:“我沒聽過做事不遵守古訓,還能長久的。現在周青臣又當面奉承陛下,加重您的過錯。這人肯定不是個忠臣。”

關於分封制與郡縣制的辯論,在大秦帝國不是新鮮事兒。最經典的一場,是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滅六國後,王綰與李斯之間的論戰。

當時,對於如何統治這個統一的帝國,大臣們有不同的意見。

丞相王綰建議,新平定的燕、楚、齊等國地處偏遠,中央朝廷鞭長莫及,不如仿照周朝的做法,將國土分封給皇室子弟,恢復分封制。

嬴政下令讓衆臣商議,很多人同意王綰的主張,只有一個人堅決地投了反對票,此人就是廷尉(掌全國刑獄法令)李斯

李斯對封建復古派當頭棒喝,說,周朝雖分封子弟甚衆,到後來諸侯卻互相攻伐,周天子也毫無存在感,如今秦朝以武力征服統一六國,每取一地就置郡縣,郡縣制已是大勢所趨,有利於天下安寧穩定,大可不必恢復分封制。

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建議,不再進行分封,依靠郡縣制建立起中央集權。至此,地方政府服從中央政府命令,一切受控於中央,深刻影響此後兩千多年的歷代王朝。

▲秦始皇畫像,出自明代《三才圖會》。

3

分封制與郡縣制的爭論逐漸歸於沉寂,直到淳于越在咸陽宮宴會上舊事重提,再次挑動了李斯敏感的神經。

在聽到淳于越的言論後,時任丞相的李斯,決定對復古派進行徹底打擊,從根源上斷絕這股復古思潮。

李斯向皇帝指出:“歷史是不斷發展的,上古三代有什麼可效法?時代變了,治理天下的方法也應該不同。現今陛下開創萬世大業,非愚儒所能理解。天下已定,法令一統,百姓應當努力耕作,讀書人就要學習法令禁條。”

李斯一針見血地指出,儒生“不師今而學古”,是在否定現行制度,擾亂老百姓的思想。

在他看來,知識分子讀了《詩經》、《尚書》、諸子百家典籍,常借古書非議當朝,只有燒燬這些在民間流傳的古代典籍,才能斷絕此現象。

因此,李斯冒死向秦始皇提出了“焚書”的主張(“丞相臣斯昧死言”):

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爲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爲師。

秦始皇的回答,史書上只有簡潔明快的3個字——“制曰:‘可’”

焚書令的處罰異常嚴酷。

法令頒佈後,如果有人談論《詩經》、《尚書》之類的書被發現,就要被斬首棄市;引用古代典籍非議時政的人要滿門族滅;官吏知情不報的與犯者同罪;法令頒佈後超過三十日留書不燒者,要臉上刺字送去修築城牆。

▲李斯劇照:這位精通刑名之學的秦相,下場極爲悲慘。

焚書,是李斯爲維護秦朝統治推行的文化專制改革,如胡適所說的,其根本是反對“以古非今”

但這個專利權也不屬於李斯。早在商鞅變法時,商鞅就跟秦孝公說過“燔詩書而明法令”。史書並沒有留下秦孝公焚書的記載,竟時隔一百多年,在秦始皇這一代做到了。大秦的老闆,堪稱法家“唯粉”。

焚書的目的,是禁止民間閱讀如《尚書》、《詩經》等復古學說,但實際的執行效力,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大。現在很多人認爲秦始皇“焚書”,是把天下所有書籍都燒掉,其實並非如此。《史記》就說“《詩》、《書》所以復見者,多藏人家”,官方與民間還是留存了許多儒家經典。秦末戰亂之後,這些書籍重見天日。除此之外,其餘類型的書很多也留下了,如醫藥、農學、卜筮等實用書籍。宋代學者鄭樵耐人尋味地說了一句:“秦人焚書而書存,諸儒窮經而經亡。”秦始皇焚書,沒有燒盡天下之書,後世學者爲了統治者而苦心研究章句訓詁之學,卻把儒家經典糟蹋得面目全非。

4

在焚書的第二年,發生了“坑儒”事件。

“坑儒”是漢代以後約定俗成的一個說法。如前文所述,學者認爲,秦始皇坑的並非全是儒生,實際上很多是求仙訪藥的方士,如司馬遷在《史記·儒林列傳》中就說,“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

坑儒的起源,正是一起方士對秦始皇的“誹謗案”。

此處的“方士”,在思想上與黃老之學相近,他們得到秦始皇重用,專門爲嬴政修煉長生不老藥,尋訪仙人、仙山,可是“所費鉅萬”,連仙藥的影子都沒見着。

秦始皇的這三百多名方士中,有一個姓侯,一個姓盧。這兩個人忙活了這麼些年,沒找到長生不老藥,按秦律將被治罪,因此對秦始皇很有意見。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侯生盧生私底下痛罵了秦始皇一頓後相約逃跑。也不知他們這番話怎麼傳到了嬴政那裏,一下子激怒了他。

秦始皇勃然大怒,說:“我待盧生這些人不薄,他們居然在背後罵我缺德。之前我派人去探訪在咸陽的諸生,他們中竟然還有人在發表危險言論,擾亂百姓思想。”

所謂的“坑儒”,最初就是針對方士的衝動懲罰。秦始皇一聲令下,派人搜捕審問,將咸陽“諸生”中妖言惑衆者460餘人(東漢王充考證爲467人)坑殺於咸陽城外的渭水河畔。

司馬遷的《史記》在記載這一事件時,並未對受害者使用“坑儒”一詞,而是用“文學方術士”“諸生”

學者李開元認爲,方術士就是方士,文學之士可以泛指博學善文之人,可能包括儒生;而“諸生”字面意義上是多位學者、學生,可以指諸子百家弟子,漢代獨尊儒術以後,“諸生”才專指儒生。

但到了《漢書》中,原本的“坑術士”卻變成了“坑儒士”(“遂自賢聖,燔詩書,坑儒士”)。《漢書》本來是一部斷代史,不用寫到秦始皇,可書中一提到秦始皇就想盡辦法黑他,比如說秦始皇是呂不韋私生子,甚至直接寫爲“呂政”的,就是班固開的頭。漢代的史學家,似乎存心跟嬴政一家過不去。這其實挺好理解,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知識分子都研究經學,而秦始皇焚書,本質上是“罷黜百家,獨尊法家”,這顯然不符合大漢的核心價值觀。東漢建立後,漢光武帝跟秦始皇過節就更大了。劉秀本來就是個儒生,在太學讀過書,稱帝后立五經博士,崇經重儒。東漢以後,焚書坑儒作爲秦始皇暴政的典型事例,基本上成了一個官方認定的“史實”,以至於世人大都忘了,秦始皇最初想坑的,是背叛他的方士。在這些刻意的誤讀中,秦始皇的形象也被越描越黑。在東漢初年的《詔定古文尚書序》,出現了坑儒的另一個版本,說是秦始皇焚書後,覺得還不過癮,就祕密派人在驪山一處溫暖向陽的山谷中種瓜。等到瓜成熟時,正值冬季。那時沒有大棚作物,冬天瓜果成熟十分反常,聽人奏報後,秦始皇假意命咸陽儒生700人前去查看。儒生們到後,秦始皇派人用預先埋伏的機關伏弩,將他們一一射殺,之後再填土掩埋。這一版本的坑儒中,被殺的儒生多達700人,他們瓜沒喫成,命先丟了。這篇文章的內容沒有其他佐證,其作者衛宏,是漢光武帝時著名的經學家。

5

經過漢代的“黑化”,人們已經普遍相信,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是燒掉天下之書,坑殺天下讀書人。

就連秦朝的短命,也被當成了所謂“焚書坑儒”的惡果。唐人章碣有這樣一句詩:“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這兩句流傳甚廣的詩,意思是說:秦始皇與李斯自以爲,焚了書坑了儒,就沒有人敢威脅其統治,但是最後埋葬大秦帝國的,陳勝、吳廣、劉邦、項羽等風雲人物,他們,都不是讀書人。

秦始皇去世次年,即“焚書坑儒”之後的第三年,波瀾壯闊的秦末農民大起義爆發,陳勝、吳廣揭竿而起。這一場羣雄逐鹿的大戲,嬴政是看不到了。

當然,他也看不到歷史對他的層累的污名化了。

▲劉邦與嬴政是同齡人,他只比嬴政小三歲。

參考文獻 :

[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2006年

錢穆:《秦漢史》,三聯書店,2005年

[英]崔瑞德、魯惟一:《劍橋中國秦漢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孟祥才:《權力任性與思想韌勁的較量——從秦始皇“焚書坑儒”和朱元璋詔令劉三吾刪削<孟子>成<孟子節文>說起》,衡水學院學報2020年02期

晁福林:《焚書坑儒原因再議》,天津社會科學1987年01期

李開元:《焚書坑儒的真僞虛實:半樁僞造的歷史》,史學集刊2010年06期

王子今:《“焚書坑儒”再議》,光明日報2013-08-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