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

結束了春秋戰國五百多年的諸侯紛爭戰亂不息,首次一統華夏。行三公九卿,廢分封設郡縣。書同文,行同倫,車同軌,統一貨幣和度量衡。奠定了之後中國兩千餘年的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其大一統思想更是影響至今。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爲“千古一帝”。

有人說他是開創了中國歷史新紀元的偉大帝王,也有人說他是萬世第一暴君……自古以來秦始皇就一直“譽滿天下、謗滿天下”,是個倍受爭議的人物。

歷史總以成敗論英雄,問題是“成王敗寇”又豈能概括一個歷史人物的全部。

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人,也沒有絕對的壞人,我們不應該籠統抽象的評價一個歷史人物的是非功過,而應該就事論事,評價其所做過得具體事情的對或錯。秦始皇做了很多事情,具體到每一件事情上的功過定義,絕大多數史家的評價則基本一致。

今天,小編就單說千古一帝秦始皇“四大千古逆天工程”的千秋功過。

天下第一宮:阿房宮

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

這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牧在《阿房宮賦》中對阿房宮龐大規模的描述。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徵發刑徒七十餘萬人伐運四川、湖北等地的木材,開鑿北山的石料,在渭河南上林苑中開始興建朝宮,朝宮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阿房宮。

司馬遷在《史記·始皇本紀》中說:“阿房宮前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殿中可以坐一萬人,殿下可以樹起五丈高的大旗。四周爲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在南山的峯巔建宮閥,又修復道,自阿房宮渡過渭水直達咸陽。”

秦代一步合六尺,三百步爲一里,秦尺約0.23米。如此算來,阿房宮的前殿東西寬690米,南北深115米,佔地面積8萬平方米,容納萬人自然綽綽有餘了。

相傳阿房宮大小殿堂七百餘所,一天之中,各殿的氣候都不盡相同。宮中珍寶堆積如山,美女成千上萬,秦始皇一生巡迴各宮室,一天住一處,至死時也未把宮室住遍。

《漢書·賈山傳》記載阿房宮整個的規模“東西五里,南北千步。

如今在陝西西安西郊三橋鎮以南,東起巨家莊,西至古城村,還保存着面積約六十萬平方米的阿房宮遺址,而阿房宮實際的規劃總面積更是廣達15平方公里。

雖然歷經兩世,但阿房宮實際上並未完全建成,秦朝滅亡時只建成了前殿建築羣。

即便如此,傳說中的阿房宮宮殿之多、建築面積之廣、規模之宏大,其工程之浩大簡直是空前絕後,在世界宮殿建築史上也堪稱無與倫比。

據傳,楚霸王項羽軍隊入關以後,將咸陽宮和阿房宮一起縱火焚燒化爲灰燼。

作爲中國首次統一標誌性建築和超級工程,可以說秦始皇的阿房宮,開歷朝歷代皇帝們窮奢極欲勞民傷財,大興土木大建宮殿之先河。

繼阿房宮之後,長樂宮、建章宮、未央宮、太極宮、大明宮、洛陽宮、興慶宮、故宮,一代代真龍天子們前赴後繼樂此不疲,而王爺府邸重臣深宅更是不計其數。

儘管按今天的說法,這些宮殿府邸豪宅無一不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結晶,但小編更想說的是那也是古代勞動人民的累累白骨啊!

阿房宮:勞民傷財——差評

中華第一陵:驪山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南依驪山,北臨渭水之濱。建於秦王政元年(前246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歷時39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爲中國曆代帝王陵墓之最。其規模之大,陪葬之多,工藝之精,機關之奇,都是空前絕後的。

秦始皇陵工程之浩大、用工人數之多、持續時間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據史書記載,修陵高峯時期,一次最多徵發73萬人,而當時全國的總人口也才2,000—3,000萬。

秦始皇陵有內外兩重夯土城垣,象徵着帝都咸陽的皇城和宮城,內城周長3890米,外城周長6249米。陵冢位於內城南部,呈覆鬥形,現高51米,底邊周長1700餘米。秦始皇陵陵區總佔地56.25平方公里,有外城、內城、寢殿、珍獸坑、馬廄坑、俑坑等等。

秦始皇陵內部裝修極其奢華,以銅鑄頂,以水銀爲河流湖海,並且滿布機關,頂上有明珠做的日月星辰。據史料記載,秦陵中還建有各式宮殿,陳列着許多奇珍異寶。

秦始皇陵四周分佈着大量形制不同、內涵各異的陪葬坑和墓葬,已探明的有400多個,其中就包括“世界第八大奇蹟”的秦始皇兵馬俑坑。

古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上王陵,中國秦始皇陵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

秦始皇陵充分表現了兩千多年前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藝術才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和寶貴財富。然而秦始皇陵是動用了浩大的人力物力,乃竭當時天下之全力修築而成。

烈日炎炎,黃沙撲面,方圓百里的廣闊平原上,幾十萬華夏先民們衣衫襤褸、蓬頭垢面,甚至帶着鐵鐐,用最簡陋的工具,挖呀、鑿呀、運呀、扛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我們不妨想象一下:這是一幅多麼慘烈的畫面啊!更爲慘絕人寰的是:秦始皇陵建成之後,秦二世將建造陵墓的最後一批工匠全部活埋。

一代一代的帝王們,都相信人是有靈魂的。人死後靈魂不滅。他們生前過着花天酒地的生活,死後也讓靈魂繼續享受榮華富貴,這些陵寢就是帝王們靈魂的最後歸宿。歷代帝王陵寢都修建得雄偉壯觀,棺槨製作得異常華麗奢靡,陪葬的器物也都是奇珍異寶。

秦始皇陵:耗盡民力——差評

古代第一軍事工程:萬里長城

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由於中國北方的匈奴等都是遊牧民族,其騎兵活動範圍很大,沒有長城的話,需要很多軍隊來防守,這會給軍民增加很大的負擔,所以就修建長城保護北部邊境人民的生命財產的安全。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

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稱萬里長城。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北逐匈奴,其後築起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止遼東(今遼寧省),蜿蜒一萬餘里的長城。修築萬里長城,也是秦始皇爲了維護和鞏固秦帝國安全,所採取的國防建設和邊防守備的重大戰略措施之一。

長城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軍事防禦工程。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佔當時全國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

白天燃煙,夜間舉火;臺臺相連,傳遞訊息。長城體系中設置有大量烽燧(烽火臺)作爲情報傳遞系統,這也是古代最有效的消息傳遞方式。

有人說長城是閉關鎖國的標誌,其實修築長城的本意從來都不包括自我封鎖,而只是一種應對侵擾的無奈之舉。在當時,長城確保了邊防的鞏固和國家的安全,給中原農業的生產提供了一個穩定的環境。

一方面作爲國家領土邊界的象徵,對於北方遊牧民族而言,長城無異於一道不可輕易逾越的心理界限。另一方面作爲遠離行政中心的軍事設施,長城不但能有效阻攔草原騎兵的戰馬,還能爲遠征軍提供依託,使其進可攻,退可守。

隨着修築長城而來的屯田政策,實際上也是一種經濟大開發,有效地充實了邊境,激活了邊遠地區的生產活動和貿易往來。

一定意義上,正是長城阻止了匈奴騎兵的任意出入,纔有了秦之後大漢的文景盛世。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

長城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蹟,更是我們中華民族輝煌的歷史,燦爛文化的象徵。長城象徵着中華民族的偉大意志、精神和力量,長城早已昇華爲勤勞、智慧、百折不撓、衆志成城、堅不可摧的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意志。

萬里長城:保境安民——中評

現代高速公路鼻祖:秦直道

秦始皇統一全國之後,對原六國已經存在的一些道路進行了大規模的連接和整飭。秦馳道主要用於交通,方便皇帝出巡,可以說,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正式的“國道”。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下令修築以咸陽爲中心的通往全國各地的馳道。經過十多年的建設,馳道基本遍佈全國,主要郡縣都有馳道與首都咸陽相通。

著名的秦馳道有九條,有出今高陵通上郡(陝北)的上郡道,過黃河通山西的臨晉道,出函谷關通河南、河北、山東的東方道,出今商洛通東南的武關道,出秦嶺通四川的棧道,出今隴縣通寧夏、甘肅的西方道等。

秦馳道平坦處寬約50步(約合今69米),每隔3丈(約合今7米)栽種一棵行道樹。道兩旁用金屬錐夯築厚實,路中間爲專供皇帝出巡車行的部分。

《漢書·賈山傳》曰:“秦爲馳道於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濱海之觀畢至。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築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

也正是馳道的修建,爲後來秦直道的修建提供了大量技術和經驗的支持。

秦馳道之一的秦直道是秦帝國的交通主幹道,始建於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

爲阻止和防範匈奴的侵擾,秦始皇令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用兩年多時間(後二世又修兩年多)修築了從咸陽淳化縣到九原郡(今包頭附近),全長736公里的秦直道。

秦直道是由咸陽通往北境陰山間最捷近的道路,大體南北相直,故稱“直道”。

關於建造秦直道的目的存有多種說法,一說主要目的爲方便北方戰爭前線的補給,還有一說是方便始皇出巡時能暢通無阻。

秦王朝領先世界的“夯築”技術,在“秦直道”被運用到了極致。有學者估算,僅“秦直道”消耗的土方量,如果砌成寬高一米的土牆,竟足以繞地球半圈。

秦之後,依託秦直道,兩漢時期進行了多次移民實邊,北方經濟得到了大規模開發,唐朝年間“秦直道”更是成爲了“草原絲綢之路”的黃金商路。

秦馳道就是當時的國家級公路,而秦直道則因道路通暢、路基優良而堪稱古代第一條“高速公路”,秦代的馳道和直道共同構築了中國古代早期最完備的道路交通系統。

秦直道/秦馳道:四通八達——好評

文章的最後,小編也說一下自己的歷史觀:

沒有絕對的好人,也沒有絕對的壞人。我們在評價歷史人物的是非功過時,應該結合當時的歷史環境,並就具體的歷史事件,而具體評論其所作所爲的對與錯、功與過。

不能以所謂的歷史人物的人性品德而籠統抽象的一概而論,更不能以百年千年後的價值觀而作爲依據,這樣的史論幾乎沒有任何意義,對歷史人物也不公平。

一樣的歷史,不一樣的品史。東三環的秦玉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