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战疫”,印度不温不火,成为最不确定的一个地区。有圈友在印度封国前买到高价票逃了回来,其经历让人哑人失笑。下面是我去年在南印度本地治里的一段旅游经历。

在南印度,原来表示“酒店”(Hotel)的英语单词,有时候居然是餐馆。除大酒店,小旅馆通常用“小屋”(Lodge)表示。我在本地治里下榻的客栈则叫“住所”(Thilagavathy Residency),前台挂张印度教神祇的画像,居中是掌管财富与健康的吉祥天女、象头神和辨才天女。这种习俗,与我们供奉武财神关公差不多,可见中印文化有诸多相似之处。

“本地治里”(Puduchery)即泰米尔语“新村庄”(Putu Ceri),曾属法国殖民地,现在是中央直辖区。1673年,法国东印度公司在本地治里建立贸易商埠,作为殖民次大陆的主要根据地。此后,法国人与荷兰、英国先后暴发战争,本地治里几易其手,最后又在谈判中拿回。

1850年后,英国几乎控制整个南亚次大陆。但他们没有将法国人逐出印度,而是允许法国继续保留本地治里、卡来卡(Karaikal)、雅南(Yanam)及阿拉伯海边的马埃(Mahe)等殖民地。印度独立后,四地组成一个行政区,成为本地治里联邦中央直辖区。

法国人经过250年的殖民统治,将本地治里打造得与印度其他地方明显不同,连搭乘三轮车的价格都要比别处高。走进海边的法国人居住区,就像来到规划整齐的欧陆小镇,多少带着点儿忧伤和浪漫的气息。放学的少年、摇曳的三角梅、粉色的黄色的墙,都欢快而活泼。就连路边的小摊点,都别出心裁,陶土烧成的风铃、又窄又长的面具,古拙可爱的瓦罐,甚至卖首饰的小女孩、拿着孔雀翎的小贩也显得阳光而健康。

沿着海军(Marine)大街走到头,就是科罗曼德尔海岸。遗憾的是,海边没有细腻的沙滩,只堆放着火山岩一样的礁石,许多闲人坐在上面对着一波又一波的海浪发呆。本地治里没有什么著名的景点,海岸线就是最好的去处。顺海岸线往南,碰到一尊黑色的高达四米的圣雄甘地像,许多顽皮小孩儿爬在高处,似乎在等待什么。

真是幸运,甘地像对面是一个巴扎,旁边有戏台。只听得罗鼓声起,演员马上就要出来了。当我挤进人群,走到戏台跟前时,两位女演员已经上场。应该是一种古典舞蹈。女演员化浓妆,服饰精致华美,手指脚面染成红色,手腕套几十个镯子,脚腕则戴半搾宽的铃铛。

原来这就是泰米尔纳德邦最著名的婆罗多舞(Bharata Natyam),为印度四大古典舞蹈之一。有趣的是,印度人也将他们的国家称为“婆罗多”。

“婆罗多舞”即情绪(Bhava)、音乐(Raga)、节拍(Tala)、动作(Natyam)等元素的组合,据说为仙人婆罗多创作,最初的舞蹈与印度圣女(Devadasis)有关。

所谓“圣女”,也叫神奴,其实是贫家女被迫委身于寺庙,名为“神的侍女”,接受民众及宫廷供养。据说南印度尤为盛行,因为这一阶层专注用舞蹈取悦于神,传统艺术才得以延续至今。实际上,圣女多数沦为婆罗门祭司或富人的性奴,所以外界又称其为“庙妓”。是不是觉得很黑暗?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这种只有奴隶社会才发生的事情,今天依然存在。

婆罗多舞的历史可追溯到三世纪,原为献给神的舞蹈。十八世纪有人将主题音乐融入舞蹈,使其臻于完美。此后因为皇室胡乱干预,演变为时尚的“南印度Style”,低俗浮艳,一度中落。二十世纪初,印度人根据石刻、壁画、碑文设计创作,再现湿婆108种舞蹈动作,婆罗多舞才重见天日。现在的婆罗多舞,不只是献给神的舞蹈,也有纯粹的舞蹈与抒情套路。主要特点是结合神话与史诗,以行为动作传达故事情节,用手势、眼神、表情及肢体语言配合音乐节拍来描绘战争、爱情、仇恨等主题,所以也有人称其为“哑舞”。

印度舞蹈讲究对称,演员额前的红点,代表“舞王湿婆的第三只眼”,可洞悉过去、现在和未来,也是对称中心。为追求对称,多数舞蹈动作左右前后要各做一遍。说实话,这种舞蹈动作加上神性的音乐,总让人想起一些黑暗的事情。我没看明白具体的内容和题材,也许他们想表达的就是阴谋和仇恨。其中的小演员,也就是个十四五岁的女孩,那身装束,让人想起“神奴”,不由心生怜悯。

一个半祼的男演员出场,举止轻佻,眼神极为妩媚撩人。印度音乐和舞蹈,总觉得与宗教脱不开干系。一颦一笑,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似乎都在与神对话。巴扎举行的公益性表演,只是简化版的婆罗多舞,水平自然高不到哪儿。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金奈没完成的计划,在这里不期而遇,倒也不必再去专门的场子观看了。

婆罗多舞终于结束。夜幕四合,海边却越来越热闹。也许饭后的本地治里人,最喜欢在海边散步,聆听海浪拍打礁岩的声音。

从甘地像再往南,是法国人为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阵亡士兵而建的战争纪念碑。本地治里还有个去处,即阿罗频多灵修院(Aurobindo Ashram),距海边不远。中国学者徐梵澄曾在灵修院著书、翻译、讲学,前后长达27年。灵修院还建了一座阿罗城,据说是“乌托邦”式的世外桃源,听起来有些唬人。不过,我对灵修这类场所没什么兴致,懒得去深究。

夜色渐阑,人们慢慢散去,我按原路返还。路过一座教堂时,听到里面的唱诗声,如天籁般婉转空灵。将基督教传入印度,也算法国人殖民的结果。但与日不落帝国所带来的议会、铁路和英语相比,他们对印度斯坦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史料部分参考小重山作品《去印度,与诸神同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