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體所需的營養素攝入過多或不足均會導致營養不良。營養缺乏病是由於攝入營養素不足而在臨牀上引起各種表現的疾病,故是營養不良的一種,但並不完全等同。近年來,由於營養素的功能性檢查日趨完備,各種亞臨牀的營養缺乏已受到重視,因此,營養缺乏病也包括這一部分。

解放前,我國貧窮落後,人民生活困苦,營養缺乏病比較多見,特別在戰爭年代,災民中的發病率甚高。三十年代,侯祥川教授在上海開設的營養門診曾收治了許多營養缺乏病患者,報告了各種臨牀表現及診治措施,受到國際上的矚目。解放後,由於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營養缺乏病已很少發現,但散在的、個別的營養素缺乏依然存在。北方的冬春季和南方的夏季,蔬菜供應和儲存困難,仍可發生季節性的維生素缺乏。

偏僻的農村或少數民族地區因缺乏營養知識,不合理的烹調方法和風俗習慣,仍可使營養缺乏病在小範圍內成爲流行,如華南某些地區的硫胺素缺乏和新疆地區的癩皮病。

營養缺乏病在第三世界仍然是對人民健康的主要威脅,蛋白質熱能營養不良和維生素A缺乏、地方性甲狀腺腫是主要的常見病。即使在發達國家,營養調查表明缺鐵性貧血和其他微量元素缺乏的發生也不少。靜脈高營養和要素膳的療法開展以來,如果對長期使用的病人未能及時監測和設計全營養補給方案,也可出現某些營養素的缺乏,嚴重的可出現臨牀症狀,如微量元素、維生素、或必需脂肪酸的缺乏。因此,研究營養缺乏病不僅是公共營養的重要內容,而且也是臨牀營養必需包括的組成部分,特別是對於臨牀病人營養狀況的評價和亞臨牀缺乏的診治方面,將是綜合治療中重要的一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