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受到各国的重视,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档案正在逐渐形成。在此期间,不断的应用新技术来分析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心理情况,将运动员的选拔、心理状态诊断、心理疲劳恢复和比赛心理状态调节等多方面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就是为建立系统全面的心理健康档案努力,进而为心理健康指导工作打下基础。但在我国运动员心理健康档案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研究运动员心理健康的著作还没有出现,在这方面我国已过后于其他体育强国。

在我国运动员的档案建立和管理工作并不完善,还处于初步阶段。归结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对档案作用认识不够。档案一直是封闭保存且其价值体现具有潜在性,这就使得各部门对档案的管理不到位,没有认识到档案是关系到运动员成长,成才和退役的大事,更没有想到会对国家的体育事业造成影响。第二,不重视心理健康。在训练运动员时多是注重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思想态度,对心理健康并没有太大的关注,由于对档案事业的不重视,使得体育部门很难去花费时间和金钱去管理运动员的档案,这也造成了体育档案工作很难开展的局面。

运动员心理档案的建立是一个系统过程,按照先后顺序,需经过如下三个阶段:(1)确定心理档案的内容,包括运动员心理发展状况和心理教育工作方面的资料,如个体基本情况、家庭背景、学业情况、智力状况、情感特征、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对个体心理发展状况已有的测量、评价、对策等方面的资料。

(2)选择适当工具进行测量。迄今为止,我国运动心理学实践中的绝大多数测量工具是借用普通心理学的常用测量工具及国外的常用测量工具。目前,许多运动心理学家正在致力于设计、发展和完善适用于体育运动特点的测量工具,如马腾斯的“运动竞赛焦虑测验”和“竞赛状态焦虑问卷”,奈特弗的“注意方式与人际交往方式问卷”以及“体育成就动机量表”、“运动归因方式问卷”等。

(3)对结果的整理、解释与建档。首先是对测验数据的客观统计,这一步骤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统计软件和计算机来完成;然后是对统计结果的解释,这是一项综合性智力劳动,在此基础上要提出心理教育策略;最后设计心理档案的表达方式,如文本的形式、音像的形式等,从而完成运动员心理档案的整个建档程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