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首先明确了新课标下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的必要性和教学要求,然后阐述了新课标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包括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的内容要生活化,注重回归生活实践;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要组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

小学生处于生活与学习的初级阶段,缺乏一定的生活经历,在小学道德与法制基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教学内容进行生活化,能够充分保证道德与法治教学课程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进而促进小学生基础道德价值观与法治思维体系的形成。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是对基础教材内容的进一步延伸,这一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教学特征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将教学内容与小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

例如,在教导学生学会感恩这一过程中,教师单纯地引导小学生学会感恩,可能无法帮助小学生理解感恩的真实意义和情感,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父母辛勤劳作的场景或从其生活经历出发,让小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父母的辛苦,进而产生感恩父母的情感,获得感恩这一复杂的情感体验。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有助于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而学生只有真正地理解教学内容,才能逐步形成正确、全面、完整的道德价值观和法治观体系。

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学内容的生活化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方法来对学生进行渗透。从课程特征来看,新课改推进下教师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风格的多向转变是实现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基础,因此教师需要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才能更好地引导小学生道德价值观和法治观念的构建。具体来讲,教学方法的创新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展开。

一方面,教师结合新时代下互联网的发展特征和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在教学过程中以多媒体为载体,通过多媒体动画教学的方式来诠释教学内容,帮助小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常见小事,在课堂教学中模拟情境的创建,再结合教学内容来实现对小学生的基础教育,引导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构建自己的思想价值观和法治观体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