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医,离不开学中医经典。

遇秋认为,学习经典,一定要学习它们的原本意思,才能有所收获。

可惜的是,现在很多人讲的中医经典如《伤寒论》、《黄帝内经》,会把原文的意思解释、引申、扩展得很离谱,失去了原文的意思。

于是出现了这种现象:学的人以为学的是伤寒论里的知识,其实是学的讲解人的理论。学的人以为学的是黄帝内经里的知识,其实学的是讲解人的理论。这种现象就比较糟糕了。

比如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有的讲解的人就认为,六经可以辨治一切疾病。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其实呢,他们是先在六经的基础上套个八纲的壳,太阳少阴是表,阳明太阴是里,少阳厥阴是半表半里,先把这个等同起来,然后凡是表证,就归为太阳少阴,凡是里证就归为阳明太阴,分不清楚的就是归在少阳厥阴里。这样一来,所有的疾病都能按这套理论来推理了。但是,这还是张仲景的原意吗?显然不是了。

张仲景当时就没有想着用六经来辨治所有的疾病,要不还专门弄金匮要略来治杂病做什么?

黄帝内经的讲解,那就更多离谱的讲解了。

遇秋在这里举个讲解《黄帝内经》里“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例子,这里举的两个讲解人,都是现在流传比较广的、知名度相对高一点的,但是具体是谁讲的,有需要自己去搜索。

讲解人一:

张三:“恬”是什么意思?我们经常说的一个成语叫“恬不知耻”。李四:“恬”这个字有很多人在用,但是大家却从来没有想过“恬”是什么意思。咱们是天天在用,却用而不知啊!就像很多老公,天天在使唤老婆,却从来没有认真看过她,这是要提出严厉批评的。“恬”的本意其实是指一种自我疗伤自我宽慰,最后达到自得其乐的一种能力。张三:我专门研究过“恬”的意思,“恬”本来和“舔”是同根同源的。动物甚至人受伤以后,都会下意识地舔伤口,而科学证明,唾液中含有很多促进伤口愈合的酶和其他的有利物质。所以,“恬”的本意其实是指一种自我疗伤自我宽慰,最后达到自得其乐的一种能力。我们现在很多人已经不会“恬”了。很多人常常内疚、自责、自卑,这些人就需要“恬不知耻”。他本来没干什么坏事儿,但是他就觉得自个儿对不起这个对不起那个,这样他的伤口就永远没法愈合。

这个讲解,看起来很通俗易懂吧?很有文化吧?一般人看到了,肯定是觉得非常有道理的。

但实际上是讲错了,而且是错得很离谱。

恬,《说文解字》里是从心,安也。安是静的意思。恬不知耻,犯了过错却安然不以为羞耻。(《国语词典》)

舔,古字原作餂,从舌,以舌取物的意思。《篇海類編食貨類食部》:“餂,又云以舌餂物,亦作舔。”

恬和舔,古代从属的分类不同,意义也不搭边,就因为都带个“舌”字,讲解的人,能把它们扯一起,讲得头头是道。

学的人以为学到了《黄帝内经》的精髓,其实学的是讲解人的胡说八道。

讲解人二:

这个第五行讲的是,“(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主要的原则就是,我们风很大的时候,你不要神经病,我要到外面站到那个风口上,对不对?没有人会笨嘛,站外面风口上吹,那所以,我们不赞成直接对着身上吹,夏天开电风扇我怎么样?对着墙壁吹,让它回风,不要直接对着吹。那心情要保持安逸,自己心情要愉快,不要去受到外面的影响,你看我每天都很愉快,很开心的,随便人家怎么讲都没有关系,开心。

这个也是讲得很通俗易懂了。但是和原文不沾边呢。

很大的风就是贼风?风扇吹的风也是贼风?

每天保持开心,肯定是对身体有好处的。但是,《黄帝内经》的“恬淡虚无”是告诉你要每天保持开心吗?讲解得完全不搭边!

有人可能会觉得我是断章取义,专挑人家讲错的地方来说事。那肯定不是的,像第二个讲解人,讲解的错误真是不少。

再举他讲的几个错误:

原文: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讲解:这个里面有一点很好玩,他说“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当你阳气受损的时候,那你汗不断流出来,接着会萎缩,你看那个萎缩病的人,得了萎缩病,肌肉都是萎缩掉了人,那汗一直回流不止,不容易止汗。

遇秋按:沮,出汗潮湿的意思。偏沮,一边出汗的意思,他讲成流汗不止了,根本就不搭边了。按我理解,偏字是很重要的字眼,他却不讲了。

原文:汗出见湿,乃生痤痱。

讲解:这个接下面一句话就是解释了一个,一个很简单的病汗出见湿,乃生痤疿就是我们所谓的疣。当你出汗的时候,你看皮肤上身上都是疣,疣哪里来的?就是你流汗出来的时候,又遇到湿气,比如说现在外面是阴雨蒙蒙,那你在跑步流汗,外面就接触到湿气,那这个湿气跟你的汗停留在皮肤表面上一段时间以后产生的就是疣,当然了疣不是什么重病,大的问题,但是中医的定义是这样的,疣这么来的。

遇秋按:“痤”,小疮疖。“疿”,汗疹。他讲成疣了。

原文:高梁之变,足生大丁。

讲解:那高梁之变,足生大丁,那就是吃太好的食物,吃太营养的,脚就会生那个丁疮。

遇秋按:“高”同“膏”,指肥甘。“梁”同“粱”,即细粮、精米。“变”有“害”的意思。“足”,容易的意思。

……

诸如此类的错误,太多了。

可见讲课的人,可能是没有用心备课的,看着字都认识,就按自己知道的意思来讲解。反正听课的人也不懂,只要讲得通俗易懂,有几个人会在乎讲得对不对呢。这就是可怕之处。

像第二个讲解人的课,错误这么多,肯定是不推荐你学习了。当然,如果你觉得最重要的是通俗易懂,不在乎学的知识的对错,也不在乎学的是不是经典,那就随意,喜欢就好。

遇秋发个的目的,不是想去挑某人的错误,而是想告诉学中医的人,要学会思考、鉴别真伪,与其学一些和经典原著不沾边的知识,不如不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