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夏商周三朝開始,中國便以睥睨四方的姿態看着周圍的小老弟們,即南蠻、東夷、西戎和北狄。好比春秋戰國時期,山東各國爲何看不起秦國?是因爲秦國地處西陲?不不不,而是秦國不尊王化,先進的華夏文明並不是他們的國家文明,各種中原各國早已摒棄的野蠻習俗都在秦國保留着,你說不把他看作戎狄把誰看作戎狄?中國的天朝上國不是自詡得來的,而是海內外各國長時期共同給予的,共同認可中國是先進、發達、文明、富有、強盛的國家。周王朝時期,建立起朝貢體系,一步一步將戎狄蠻夷納入我華夏文明圈中。但經過夏商周三代數千年時間,到秦漢時期,仍然有相當一部分的異族活躍在中國北方的草原上。

混亂的漢末三國

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相信林俊杰歌曲《曹操》中這句歌詞是許多九零後的回憶,當年是紅遍大江南北。這句歌詞很好表現了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的亂,戰火遍及各地從未休止。不禁有些奇怪,漢末三國亂成一鍋粥,異族怎麼沒來渾水摸魚呢?其他時候他們不是挺積極的,給神州大地造成不小的麻煩嗎?你看兩漢時期的匈奴侵略,西晉時期的五胡亂華,五代十國的契丹遼朝,兩宋時期的金人蒙古人,等等。諸如此類,太多太多了,他們好像是大洋裏能在百里之外嗅出哪裏有血腥味的鯊魚,每當中原大亂、軍閥割據、烽火連天,北方異族便會趁虛而入,進行渾水摸魚,掠奪人口、侵佔土地和搶劫財貨等。

你看漢末三國,先是董卓亂漢,再是羣雄討董,之後是軍閥混戰,然後是三國亂戰,從中原亂到江東,大量精兵猛將從邊關開赴中原參與混戰,北方邊境幾乎是無漢人制,幾乎是不設防的。要是明朝時期的蒙古和宋朝時期的金人,他們早就嗷的一聲衝進來,看看能佔到什麼大便宜。可漢末三國,北方異族就是沒佔到便宜,中原始終是漢人的中原。這事其實與東漢末年在北方的軍閥息息相關,也和兩漢王朝的對外強勢有關。

強漢仍在!

西漢時期有句名言,後面一句舉世皆知,前面一句知道的人卻較少:宜懸頭槀街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是當時的名將陳湯給漢元帝的上書中的一句,而且這還不是誅殺前說的,而是殺完敵首說的,意思是應該將這些敵人的首級掛在長安城內的槀街,給住在那條街的蠻夷首領看看,傳播到萬里之外去。侵犯我強大的漢帝國,距離再遠我們也會將其誅殺懲戒。這話激勵了當時一代又一代的漢人。

東漢末年,活躍在北方草原的異族主要是匈奴、鮮卑和烏桓,不過不像西漢時期那麼強大成氣候。東漢末年天下剛剛大亂的時候,異族勢力不是沒有南侵掠奪。但是都被曹操、袁紹等人打回去了,對,別看袁紹內戰曹操不行,打那些異族人是相當狠辣的。例如,太祖要擊眭固,又擊匈奴於夫羅於內黃,皆大破之。曹操率軍大破匈奴,把他們打得心生畏懼回老家,建安年間他們的參與還留在皇宮當起了內侍(即宦官)。

各地軍閥在行動

而在袁紹控制河北後,以安撫三郡烏丸的名義收了他們的精銳騎兵。會袁紹兼河北,乃撫有三郡烏丸,寵其名王而收其精騎。袁紹逝去,曹操正式登場,代表中國收拾異族。建安十二年,曹操親征烏桓,張遼爲先鋒,斬殺蹋頓和各部落王爺及以下的烏桓首領,俘虜共有二十餘萬,胡人和漢人都有。烏桓徹底臣服,願聽曹魏差遣,再無異心。鮮卑則是相當順從的,又是獻馬,又是送漢人,又是送牛馬等等。雖說在諸葛亮北伐時,鮮卑被說服前後夾擊曹魏,但曹魏先是重兵屯駐北方防範,再派出刺客刺殺鮮卑首領,鮮卑因此再度分裂,互相征伐,危機自泄。

不只是曹魏對胡人異族的戰爭做得很好,蜀漢和孫吳也不賴啊,百越、羌戎、南蠻等等,均被收拾得服服帖帖,他們一點渾水摸魚的機會都沒有。抗擊外敵方面,相比較那些兩晉、兩宋所謂的大一統王朝,漢末三國的地方軍閥做得是相當完美。

參考文獻:《後漢書》《三國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