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名著《水浒传》,如同一轴徐徐展开的北宋长卷,江湖往事、善恶美丑、三教九流尽在其中,堪称一部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

在水浒中,有一个群体特别引人关注,他们的社会标签,或者说生存职业,叫做“放刁把滥”。这个群体恬不知耻地混迹于各个阶层,所干的勾当被群众不迟、被道德唾弃。放刁把滥之徒比整日游手好闲的破落户帮闲们更让人深恶痛绝。

那么,“放刁把滥”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个群体又干了哪些苟且之事呢?

所谓“放刁把滥”,就是指刁难敲诈,为非作歹。《水浒传》中特别注明为“放刁把滥”之徒的,共有三人,其中最臭名昭著的代表人物,便是西门庆。

一、横行乡里的西门庆

西门庆是水浒中头号“放刁把滥”之徒。西门庆在水浒原著第24回中粉墨登场,他“从小也是一个奸诈的人,……专在县里管些公事,与人放刁把滥,说事过钱,排陷官吏”。

西门庆的公开身份是药店老板,主要经营各类中药材的销售业务,但千万不要小瞧了这个商人,他私底下勾结官府,参与工程发包、纠纷调解,干预诉讼判决、司法行政,刁难、敲诈无辜百姓,通过“提篮子”(湖南方言,指中间商)谋取不义之财,已经成为阳谷县一股猖獗的黑恶势力。

正因为西门庆长期“放刁把滥”、鱼肉乡里,所以“满县人都饶让他些个”,百姓敢怒不敢言。武松首次告状失败后,请邻居到家喝酒,各位邻居迫于西门庆的淫威,先是都不敢来,被逼来后也都明哲保身、不敢开言。

长期“放刁把滥”,直接导致西门庆低估了事态的严重性和武松报仇的决心。所以,西门庆才会肆无忌惮地贿赂知县和团头何九叔,甚至在得知武松告状后,还若无其事地在狮子楼寻欢作乐,最终导致了自己的身首异处、遗臭万年。

二、是非不分的曹太公

水浒中第二大“放刁把滥”之徒,是沂水县沂岭山下的曹太公。

水浒原著第43回中,李逵在沂岭杀死四虎,众猎户将死虎扛抬到曹太公庄上,“那人原是闲吏,专一在乡放刁把滥,近来暴有几贯浮财,只是为人行短”。

曹太公原是闲吏,县内有人,因此“放刁把滥”轻车熟路,专门在乡间干些卑鄙勾当,欺负良善。

曹太公得知李逵的真实身份后,又动起了歪心思,和众人一起将李逵灌醉,预备解官请赏。

李逵杀死四虎,虽是替母报仇,但其行为也属于为民除害。从中直接受益的曹太公,不但不知恩图报,反而密谋加害,于情不容,于理难恕。于恩人尚且如此,曹太公平日的“放刁把滥”可见一斑。

三、自食其果的王砉

王砉,何许人也?水浒中淮西造反派王庆的父亲。

水浒原著第101回说王庆的父亲王砉,“是东京大富户,专一打点衙门,撺唆结讼,放刁把滥,排陷良善”。王砉的情况和西门庆类似,富甲一方,勾结官府,为富不仁,多行不义。

王砉看中亲戚的一块风水宝地,便明抢暗夺,甚至六亲不认,最终将亲戚弄得家破人亡。王砉的“放刁把滥”可谓到了极致。

王砉只有王庆一子,所以“十分爱恤,自来护短,凭他惯了”,将儿子王庆宠成了一个好吃懒做、刁蛮专横、为非作歹的人物,最终整个王氏家族都因王庆造反而尽被诛戮。

当然,水浒中的“放刁把滥”之徒,绝非只有上述三人,如高衙内、刘高老婆、黄文炳等宵小之辈,也属此列。在作者的笔下,“放刁把滥”之徒虽然一时风光无限,占尽眼前便宜,但最终的下场却都惨不忍睹——西门庆被武松当街杀死,曹太公被朱贵麻翻后被李逵杀死,王砉、王庆被灭九族。这也正应了《水浒传》中的那句诗:“得便宜处休欢喜,远在儿孙近在身。”

中国的传统思想信奉生死轮回、因果报应。因此,劝人行善积德、奋发向上是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水浒中众多“放刁把滥”之徒终有恶报的事例,充分印证了这种文化思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