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经历十二位皇帝,统治者为满洲爱新觉罗氏,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开始算,清朝国祚为276年,时至今日,虽然我们提及清朝大都是鄙夷的态度,但无可否认,清朝时期,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推向了最高峰,农业商业相当发达,江南出现了密集的商业城市,中国人口也达到了4亿人,占当时全世界总人口十亿的近一半。

今天我们来聊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九龙夺嫡”事件,这个事件号称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激烈的皇储之争,但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结果是,不显山不漏水的四阿哥胤禛夺得了胜利(胤禛就是后来的雍正),反而能人辈出的八爷党竟然失败,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1675年,康熙立两岁的二阿哥胤礽为皇太子,谁曾想这二阿哥长大后变得非常骄纵蛮横还结党营私,1703年的时候,康熙和胤礽的关系降到冰点,五年后,康熙以皇太子“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废除太子。

这之后,所有的阿哥们都开始对于皇位的觊觎,值得一提的是九子夺嫡并不是九位皇子都想当皇帝,而是团结在某位有德望、有能力的阿哥周围行程利益团体,这九位阿哥分成3个阵营,一是以皇太子二阿哥为首的太子党,二是以四阿哥为首的四爷党和以八阿哥为首的八爷党,按照当时的形势,八阿哥的阵营实力远远比另外两个阵营加起来还要强大,特别是八皇子阵营里的十四皇子,十四皇子骁勇善战,用实打实的兵权,而且这些兵个个都是清军的精锐,但历史很残酷,人多势众并不代表一定能胜利。

之所以八阿哥最后输了,原因有以下几点,八爷党太招摇了,八爷党之所以那么招摇是因为八阿哥的母亲出身卑微,为了弥补自己的缺陷,他高调网罗其他皇子,导致他的利益集团内部人员素质良莠不齐,过于团结的后果就是过早的暴露自己的野心,你说这康熙还没死呢,你们就这么高调,岂不坏事?相反,四爷党就低调多了,四阿哥明面上韬光养晦,勤于政事,和兄弟们非常和气,但背地里时常与大臣年羹尧和隆科多交往密切,同时最重要的一点,他特别孝敬康熙,有事没事带着弘历(后来的乾隆,他知道康熙喜欢乾隆)往那里跑,正是在小弘历的陪伴下,老皇帝难得地享受了短暂的人间天伦之乐。

虽然没有史料证明四阿哥当上皇帝的原因是因为自己的儿子弘历,但弘历的出现确实让他在康熙的心目中提升了好几个档次,在最后的皇位之争中,胤禛的稳重让老皇帝刮目相看,至于其他阿哥则因为争名夺利被康熙所厌恶,所以说,雍正当上皇帝可谓是顺理成章实至名归。

回顾康熙的一生,可谓是相当传奇,他8岁登上皇位,被遏必隆、索尼、苏克萨哈、鳌拜四大臣辅政,虽然鳌拜自恃功高把持朝政,但康熙能够隐忍,在16岁的时候一举除去鳌拜夺回大权,至于后来的平定三藩之乱,解决台湾问题,平定蒙古噶尔丹叛乱,都是他的加分项,奈何晚年犯了一个所有帝王都会犯的错误,舍不得手中的权力,但又没有了年轻时代的激情和干劲,唐太宗如此,康熙也是这样,至于后来的乾隆更是这样。

准确的说,康熙五十年开始,康熙皇帝就进入了暮年执政的精神状态,他开始崇尚无为之治,对一些官员的小错误不予纠正,这样一来官场腐败之风开始盛行,官员们也就慢慢地琢磨出了一套方法,只要不玩忽职守和欺压百姓,弄点小钱皇帝是不会追究的;另外九子夺嫡后,原本被遏制的朋党之争再次死灰复燃,皇子们为夺储位,大力培植党羽,而党派之间又勾心斗角,甚至相互倾轧。这段时期,朋党之争可谓猖獗,这样一来国家政体吏治一片混乱,国家发展成“回流”之势乃是必然。

正所谓,大清的巅峰离不开康熙早年间的作为,但大清的走向衰败也同样离不开康熙晚年的作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