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内特·沃尔斯利元帅,1895至1900年担任英国陆军总司令,统帅英国本土及世界各地的英国陆军。作为大英帝国鼎盛时期里程碑似的人物,他凭借其优秀的指挥能力,准确的预见力和判断力在英国军事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everything's all Sir Garnet(一切由加内特安排)"变成了流传至今的一句俚语,意为“万事妥当,不用担心”。加内特1860年作为中校军官参加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他在晚年的回忆录中写道:“我现在依然认为中国将会是世界的主人,他们有能力培养出世界上最优秀的士兵和水手,他们缺的只是一个像拿破仑或者彼得大帝那样的人物。在我对未来世界战争的构想中,美国将成为他们唯一的对手,感谢上帝,美国人说英语,和我们有相似的法律体系和价值观”。加内特这段文字出现在1903年出版的回忆录中。

加内特·沃尔斯利元帅

加内特的回忆录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第二次大沽口之战开始,根据英方的历史资料:1859年6月24日夜,一小队英军炸毁了白河口的障碍物,次日英舰冲入白河炮击天津大沽炮台。但立即遭到了炮台更加猛烈的还击,清军的操炮技术令英军吃惊,他们的四艘战舰被击沉,两艘重伤(中方数字击沉击伤10艘),英舰队司令霍夫身负重伤,官兵伤亡500余人,在附近游弋的美国军舰原本保持中立,当他们看到英军眼看就要全军覆没,美国海军准将约西亚·塔特纳尔下令发炮支援英军撤退。这位海军准将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厚厚的一层红色飘在水上”。

大沽炮台遗址

加内特并没有参加这场战斗,此时他正在印度镇压起义,他根据同僚的讲述得知当时的战况:“霍夫将军的勇气大于智慧,他命令一批水手和士兵冲上岸夺取炮台,但很快就被打回到船上,霍夫将军的旗舰很快被击沉,他换了一艘船又被击沉,可以确定第三艘船也被击沉了”。这场失败震动了英国朝野。印度军总司令坎贝尔参加过第一次鸦片战争,他提醒内阁21艘战舰不可能对付清军,必须调集重兵和最新式的武器才有胜算。1860年初,英军从印度加尔各答出发,会合法军共计173艘战舰,20127名士兵,英军炮兵装备了最新式的阿姆斯特朗线膛炮,它是世界上第一种后装线膛炮。

阿姆斯特朗线膛炮

4月,英法联军占领舟山。5、6月,英侵略军占大连湾,法侵略军占烟台,封锁渤海湾,并以此作为进攻大沽口的前进基地。8月12日清晨4点,英法联军从北塘出发,由于连续下了两天的雨,联军炮兵的行动异常困难,6个小时后,他们从望远镜里看到清军阵地的轮廓,中午11点,一股大约2000到3000人的清军骑兵突然出现在他们右翼,呐喊着挥舞着马刀冲过来。加内特在回忆录中写道:“我认为步兵指挥官有些蠢,对于这种突袭,他要求士兵在泥地里慢吞吞的摆出步兵方阵,幸好英国本土骑兵部队及时赶到,他们冲入敌群,一番混战后敌人退了回去”。

英法联军架起大炮向清军新河阵地猛轰,加内特看到清军阵地上军马四散奔逃。清军士兵用抬枪和火绳枪还击,但这样的距离几乎没有作用。突然,烟雾中又出现了清军的骑兵,他们以松散的队形,没有任何掩护的向联军正面冲过来,加内特记录看到的场面:“炮弹在他们中间爆炸,很多人从马上摔下来,失去骑手的马依然向前冲,没有人能像他们一样,冒着阿姆斯特朗线膛炮,格里芬火箭,恩菲尔德步枪毫不畏惧的冲锋,这么优秀的骑兵如果由英国军官指挥该多好,他们逼近我们时已经非常松散,但当看到我们的骑兵,他们齐声呐喊冲了上来,两个骑兵团和两个近卫龙骑兵排迎了上去”。英法联军骑兵的近战武器有手枪,清军只有大刀长矛,联军的战马较清军的高大,居居高临下挥刀砍杀,清军终因损失过重败退,联军的骑兵追了五英里也停了下来,他们的战马由于长期在海上运输缺少运动,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抽筋。清军的马虽然比他们的矮,但耐受力极强,速度也更加快。

联军攻陷新河,在这里加内特看到了清军主帅僧格林沁写给朝廷的奏疏。加内特感到不解又有些可笑,僧格林沁将英法联军的行动视作恐吓,并非真的想和清朝开战。僧格林沁认为如果联军真的想开战,就不会举着旗子敲着鼓的进攻,而是会利用兵法的智谋先偃旗息鼓,然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他在奏疏的最后写道:“即使蛮夷想进攻,必定先取北塘,但这是非常困难的”。鸦片战争中的双方彼此称呼对方为野蛮人,有中西文化的不同也有军事思想的差异。加内特很快发现他们遇到了一个和印度完全不同的敌人,他们会被打瘪,但很快又会弹起来。同时他也批评了清朝官僚体制和外交策略的不足:“他们总是在不能妥协的时候才会想到妥协(有筹码的时候不谈判)”。我们将继续他的回忆录,大沽炮台,八里桥,还有更大规模的英军和清军骑兵交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