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康熙皇帝回复郑经的一段话可以回答这个问题。郑经要求台湾像琉球、朝鲜一样称臣自立,清军不能登陆台湾岛,自己也不剃发。康熙严词拒绝,理由是琉球和朝鲜自古以来就是中华的藩属国,而台湾则是中国的一部分,不能允许它漂离在版图之外。

因此,清军和郑氏军队对峙22年最终将其吞并,但对于近在咫尺的朝鲜半岛、中南半岛则没有吞并的野心。康熙的答复固然有卧榻之旁不容他人鼾睡的道理,但我觉得这位帝王和很多历史人物一样,总免不了回头看看模仿先人的性格色彩,他模仿的就是明朝的藩属国羁糜统治构架。

在大金国崛起最后改名大清的过程中,女真族人眼中的世界就是以大明为中心、众多藩属国众星拱月的大体格局,在女真族高层统治者的理想中这是最合理、最正常的统治模式,自己取代大明后也应该延续这种统治结构。

(康熙眼中的世界,一个帝王肯定怀揣着统一这片陆地的雄心壮志)

而且,女真族不足百万人口,它想统治幅员辽阔的帝国疆域,是绝对少不了羁糜政权存在的,比如顺治时代的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和孔有德、王辅臣等等,他们实际上都是类似于李氏朝鲜、莫氏越南之流的羁糜政权,也就是说清军连直接控制云贵、岭南的能力都没有,怎么可能会再次分兵去占领李氏朝鲜和莫氏越南呢?

在大清统治者看来,自己能稳坐中原富饶之地就已经很不错了,既然明朝在最强盛的永乐、嘉靖、万历时代都没能并吞宇内、统一世界,大清又何必自找没趣呢?所以从顺治到康熙、雍正、乾隆等清朝帝王都不愿意吞并那些自古以来就对中原王朝称臣纳贡的藩属国。

(皇太极征服内蒙前,不太可能对朝鲜动刀)

清朝征服李氏朝鲜确实发生过,而且是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位君主前后进行的,著名的大清权臣鳌拜也是在攻克朝鲜江华岛的战役中一战成名,但清朝始终没有真正吞并这块土地,只是将其作为藩属国榨取资源罢了。

努尔哈赤是个大忙人,他只是派遣阿敏领兵教训一下朝鲜,确保自己跟大明、蒙古作战的时候,背后不至于被捅一刀,一旦确保自己的安全后,他都懒得去想背后有朝鲜这个地方。

(向皇太极俯首称臣的仁祖李倧)

皇太极亲自带兵征服朝鲜是为了立威(征服朝鲜的事皇太极早就干了),以确保自己的皇位稳固、团结各怀鬼胎的女真诸将领,因此他的这次用兵确实比努尔哈赤狠得多,比如他强迫朝鲜国王遣送50万人到大清为奴,外加大量的朝鲜财富,作为自己的恩德广泛波及女真各部(潜台词:跟着我能享福)。

另一个理由是清军没空去征服两个半岛。

众所周知,大清入关后一直面临广泛的反抗势力,反清复明的口号几乎从没间断过,清朝在军事上不断高压镇压起义、在文化上大搞文字狱、拼命证明自己的合法正统地位,这些事足够乾纲独断的皇帝们操劳了,因此大清国其实并不愿意开疆拓土(清粉别骂我啊,一家之见)。

(大清入关后的形势图,清帝国直接统治的地区不包括闽、粤、滇、黔、桂等地区,很多封疆大吏也都拥兵自重,可见皇帝根本没有心情去招惹朝鲜和越南)

一开始大清国只有满洲、内蒙古、汉地十八省,康熙时代准噶尔蒙古已经把首都迁到乌兰布了,这里距离京师只有300多公里之遥,可以说是近在咫尺!忍到忍无可忍的康熙才选择对准噶尔开战(康熙对胤禛、胤礽宁可忘了自己的年龄也不能忘了噶尔丹对年纪)。

(准噶尔压的大清喘不过气)

准噶尔汗国是大清朝的主要对手,可以说是如鲠在喉,康熙平定汉地后疲于应对,也无心无力向中南半岛、朝鲜半岛扩张。

(康熙末期和雍正时代的大清版图,可见它仍然没有闲工夫去收拾越南和朝鲜)

清朝与准噶尔的战争持续了100多年,在康熙、雍正统治的80年里始终与它纠缠,直到乾隆王朝才彻底击败准噶尔(1757年),此时距离中原王朝上一次统治西域已经过去了1000年之久!

即便是乾隆灭掉了准噶尔,他在西域的统治也不牢固,最有名的就是大小和卓的叛乱战争,为了牢固控制西域,将中原王朝的防御最前线推到伊犁河谷,常年在西北方向保持高压统治,直到列强们从海上进犯都不敢松懈,这严重限制了大清朝对其他地区的兼并战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