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必须按所想去生活,否则只能按生活去想。——王小波

我相信这不是我一一个人的经历:傍晚时分,你坐在屋檐下,看着天慢慢地黑下去,心里寂寞而凄凉,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剥了。当时我是个年轻人, 但我害怕这样生活下去,衰老下去,在我看来,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

这是王小波文字里我最喜欢的一段。

人这辈子最大的浪费,莫过于错失了做自己的机会。

多数人喜欢设置别人,或者甘愿被设置,忘了自己是谁,裹挟着向前走,稀里糊涂地了此一生。

在《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结尾,王小波说:

“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

其中的潜台词,就是:喜欢设置别人生活的人和甘心被设置的人,都不如这只敢于打破设置、特立独行的猪。

他,其实就是那只特立独行的“猪”!

王小波的墓碑很独特,一如他的思想。

一块大石头上,没有光亮的墓志铭,只有“王小波之墓”五个大字,下边刻着他的生卒年份:1952-1997。

石头的底下凿了一个洞,把骨灰盒放进去,这样做既简单,又富有个性。

1997年4月11日凌晨,王小波因心脏病突发猝然辞世于自己简陋的写作间,年仅44岁!

直到4月11日下午3点,被人发现的时候,他头抵着墙壁,墙上有牙齿刮过的痕迹,牙缝里残留着孤独的白灰。显然他是痛苦挣扎了一段时间,再无奈而孤独地离去的。

此时他的一生最爱李银河,远在英国剑桥作为访问,并不在身边。可以想象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王小波内心该是多么的绝望。

或许,这是他的一种独特的解脱。

开追悼会这天,《时代三部曲》还没有印出来。朋友们特意把《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3本书的彩色封面打印出来,铺在王小波身上,随他火化。

主动来参加王小波追悼会的,除了少部分是王小波的亲友,大部分是各地自发的吊唁者,有的甚至自千里之外赶来。不过,这些人当中没有作家协会人员,没有一个同行来送行,他显然不属于那个体系的人。

以王小波特立独行的个性,他是不会主动寻求进入这个圈子的。

王小波没有单位,也没有加入作协,他是体制外以写小说为业的边缘人,自由写作者。一个堂堂的海归派,完全自愿堕落为“文坛流浪汉”!

爱人李银河曾提议要加入作协(凭他们的关系,这事不难),这样以后发表作品,出书更容易些,但这个提议被王小波断然拒绝。

事实证明,游离于圈子之外的王小波获得了比别人更多的自由,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写作,而不是被某种力量绑架,去自己不愿做的事情,束缚自己流动的灵魂。

他曾很傲娇地说过,“听说有一个文学圈,可我不知道它在哪”。

有趣的是,王小波一生没得过国内任何一个文学奖!

生活就像一场黑色幽默

在他去世刚一个月后出版社在王小波生前喜爱的北京万寿寺举办了“王小波《时代三部曲》作品研讨会”。前来参加研讨会的有中国作协领导、文艺批评家、社科院学者、著名媒体人、出版人、导演、小说家,人声鼎沸。

“我亲眼目睹一个作家从生前的孤清冷寂,到死后的洛阳纸贵。”1997年版王小波三部曲(花城出版社)的编辑钟洁玲说。

据钟洁玲回忆,2001年,也就是王小波死后4年,他的《时代三部曲》加印约10多次,印数约20万册,异常火爆。

这个生前没有被主流文学圈和读者接纳的作家,身后声名鹊起。特别是他的《黄金时代》,在豆瓣更是得到了8.9的高分。

单纯的文学之路是痛苦的。王小波从开始写作的那一刻起,就有了可能贫穷一生的精神准备。有一次,他对朋友说:“作家就意味着随时有饿死的可能。”

王小波为了给自己的小说寻找销路,走破了几双鞋,也不知说了多少好话,软磨硬泡,向书商兜售自己的小说,“白的黑的都见过了,练得巧舌如簧”。第一部书出完了,王小波感觉自己也快成书商了。

王小波曾经感叹:“出版一本书比写一本书要难得多。”所以,他说,他若写墓志铭的话,会在“活过,爱过,写过”后面加上一句,“书都卖掉了”。

其中辛酸,令人唏嘘不已。

出书困难,生活窘迫,王小波无奈考个货车驾照,为了“以后活不下去,就当个货车司机”。可惜,他最终没有当成货车司机就离开这个世界了!

他的文学不被当时主流认可。

王小波的作品并不晦涩。但真正进入他的小说世界,并充分地理解其价值,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而他的书之所以出版不了,是因为很多东西都越界了,最主要的是,他的作品中有很多性描写,还描写得特别细致!

而这只是他表达的一种形式,他曾对一个朋友说过:“人们认为最羞耻、最该隐讳的东西,恰恰是最不值得羞耻、隐讳的东西。”

编辑要求他不断修改,可是改来改去,作品完全变样了,最后还不一定能发表。

王小波说:“人活着都是为了要表演,所以才失去了自我。即便无处可去,也要永不屈服。我坚决不改了。我宁可写有滋有味发不出来的东西,也不写自我约束得不成样子的文章。”

王小波至死没有看到自己的《时代三部曲》出版。

曾经有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前辈在读了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之后说:没有感觉到这本书能够提升人的灵魂。

据说王小波为这一评价相当郁闷,耿耿于怀,甚至在一篇杂文中专门提到:我最想做的不是提升别人的灵魂,而是提升自己的灵魂。

但识货的人大有人在。

比如他一生的挚爱李银河,她不光爱王小波这个人,也更爱他的灵魂:

“在我心目中,小波是一位浪漫骑士,一位行吟诗人,一位自由思想家。”

冯唐说他第一次读到王小波是在厕所便秘的时候,发现的快乐使他差点像阿基米德一样光屁股跑上街。

他发现的是什么?他从王小波的文学发现: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写。他称王小波是现代汉语文学一个“好得不得了的开始”。

一向用鼻子看人的王朔,曾豪言“纵观中国的小说,只有《红楼梦》及格”。但当有人在他面前问到王小波如何时,他毫不犹豫地说:“他比我更牛。要是王小波还活着,我不如他”。

作家麦家说,如果让王小波多活10年,他也许会和鲁迅齐名。

对于王小波的逝世,同时代的作家周国平这样说道:“我难过的是世上智慧的人本不多,现在又少了一个。”

作家刘心武则说“王小波是一个内向的,平和的,对他人也平等的,灵魂丰富多彩的,特立独行的写作者”,“他以幽默的角度表达出对历史进程的‘看穿’,常令我有醍醐灌顶的快感。”

高晓松多次在节目中流露出对王小波的崇拜:“以我有限的阅读量,王小波在我读过的白话文作家中绝对排第一,并且甩开第二名非常远,他在我心里是神一般的存在。”

尼采说: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这并不是因为他想孤独,而是因为在他的周围找不到他的同类。

从这个意义上,王小波在孤独中完成了自己。

王小波是“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知乎上曾有一份问卷,关于王小波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追随者?

有人说,因为他有趣;有人说,因为他纯粹;有人说,因为他特立独行,是非主流的代表。

王小波真正的意义,在于他的杂文,在于其独立精神,在于他针砭乱象,在于他“会说话、说真话”。他是一位被低估的真正思想家。

有书迷甚至给王小波冠之以“中国的乔伊斯兼卡夫卡”的称号;而不喜者,批评他是斯文扫地的“文字流氓”。

在《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这本书里他写了很多话题,每一个话题他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过了二十几年的今天读起来,这些文字还是那样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一顿饮料钱,却能让你与这个最有趣的灵魂相遇!点击链接可以直接下单

王小波笔下的那句经典最打动你,一起来聊聊,欢迎留言评论转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