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架空曹魏后,王凌、毌丘俭、诸葛诞等忠于曹魏的臣子分别于251年、255年、257年掀起了三次大规模反对司马氏的军事行动。由于这三次“叛乱”都发生在淮南地区,所以被称为“淮南三叛”。那么曹魏的淮南地区为何会在短时期内连续三次成为对抗司马氏的根据地呢?

首先,“自给自足”的淮南地区有发动叛乱的底气

曹魏建立后,逐步完善了曹操时期建立的以四征(征东、征南、征西、征北)将军为主的军事驻屯体系,并以此为核心构建了曹魏军事力量。其中征东将军屯驻淮南地区,征南将军驻屯荆州地区,主要防备东吴。征西将军驻屯关中地区,防备蜀汉及西北羌、氐等族。征北将军驻屯并州、幽州,防备鲜卑、南匈奴等游牧民族。曹魏在这些地方“皆授以重兵”

那么淮南地区的驻军有多少呢?

淮南地区起初的驻军并不多,因为这里的经济开发程度无法供应大规模驻军。正始初年,司马懿派邓艾考察淮南,准备在这里大规模施行军屯。邓艾在考察报告上说,此时曹魏在淮河一线的常驻兵力为5万,其中3万在淮南地区。

不过到“淮南三叛”时,淮南驻军规模已经大为增加。毌丘俭起兵时,淮南能够调动的兵力已经超过6万。诸葛诞时兵力更多,淮河一线10多万人,还有扬州归附而来的兵马5万人,共计15万人之多。这基本等同于当时蜀汉的军力,已经远远超过正始初年的驻军规模。

能够维持如此大规模的驻军,可见淮南地区的经济必然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粮食产量有了显著提高。这要归功于邓艾。邓艾在淮南考察后向司马懿上《济河论》,详细阐述了在淮南兴修水利、施行军屯的计划,得到批准施行。经过十多年的开发,淮南地区发展迅速,特别是军屯的大规模推行,使淮南的粮食储备绰绰有余,已经可以自给自足。

对于任何一个封建政权来说,拥有一个像淮南地区这样可以自给自足的战区无疑是把双刃剑。因为它既可以维护边疆稳定,同时由于无需中央调拨后勤供应,可以随时发起叛乱,这给了王凌、毌丘俭、诸葛诞起兵的底气。

其次,与东吴相邻的淮南地区留有发动叛乱的后路

起兵叛乱意味着“开弓没有回头箭”,只有胜利或者失败两种可能。不过对于和东吴相邻的淮南地区来说,还留有一条后路,那就是王凌、毌丘俭、诸葛诞可以借助东吴的力量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实力,即便叛乱不成,还可以顺势投奔东吴。

事实上,东吴在淮南三叛中的戏份一次比一次多。王凌叛乱时,东吴虽然没有直接参与,但却不经意间给了王凌调兵的借口。251年,孙权因害怕自己死后曹魏大举入侵,便下令封锁了涂水。时任太尉驻军淮南的王凌便以此为借口调兵,不过王凌的计策被司马懿所识破,叛乱失败。

毌丘俭叛乱时,为了获取东吴的支持以及为自己的家族留有后路,便在起兵时将自己的四个儿子送至东吴为人质,一定程度上免除了他的后顾之忧。虽然东吴依然按兵不动,但却接纳了毌丘俭的四个儿子,同时又接纳了兵败后前来归降的毌丘秀(毌丘俭之弟)、毌丘重(毌丘俭之孙)及文钦父子。虽然毌丘俭事后被诛灭三族,但留在东吴的后人还是延续了下来,并在晋朝时出仕为官。

诸葛诞叛乱时,将自己唯一的儿子诸葛靓送至东吴为人质。这次东吴一改此前按兵不动的做法,派兵3万急速相助诸葛诞。不过东吴军队很快被曹魏击败,主力退回建业,未能改变诸葛诞失败的命运。不过留在东吴的诸葛靓却延续了诸葛诞家族的血脉,其后人成为两晋高官。

最后,司马氏控制力不够给了淮南地区发动叛乱的空间

司马懿能够崛起,靠的是他在关中地区多年的经营,以及征讨辽东公孙渊后在军中树立的威信。曹爽曾试图铲除司马懿在关中多年的经营,让自己的堂弟夏侯玄总督关中兵马。但一场汉中大败,让曹爽声望扫地。而毌丘俭、文钦叛乱时,曾写信拉拢镇守关中的郭淮,但遭到郭淮的拒绝。司马懿对关中地区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不过淮南地区的控制权却一直掌控在曹魏元老重臣手里,司马氏对这里的控制力是很低的。曹休、满宠等人先后总督淮南兵马,接任满宠的王凌是司徒王允的孙子,曹魏四朝元老,他的侄子令狐愚为兖州刺史,叔侄二人控制着黄河以南至淮河一线的广大地区。在高平陵事变后,王凌是唯一能在资历和实力上与司马懿一较高下的忠于曹魏的地方实力派。不过王凌因行事不周密,最终被司马懿所败。

王凌被杀后,司马懿便开始着手控制淮南地区。为分割淮南,他以诸葛诞为镇东将军、文钦为扬州刺史。但诸葛诞在东兴之战时表现拙劣,司马师(当时司马懿已经去世)不得已将其调离,由镇南将军毌丘俭接任。毌丘俭虽然在征讨公孙渊时听命于司马懿,但他却是曹睿一手提拔起来的,对曹魏有很深的感情。而文钦则是曹爽旧部,这两人最终因不满司马师诛杀夏侯玄而愤然起兵。最终毌丘俭被杀,文钦逃奔东吴。

平定毌丘俭后,司马师又把诸葛诞调回了淮南,升任其为征东大将军。他本以为诸葛诞是司马家族提拔起来的,又有姻亲关系,应该和他们是一条心的,但事与愿违。诸葛诞是个很复杂的人物,虽然他和夏侯玄等人交好,但他却在夏侯玄被杀后,依然站在司马师一边,为平定毌丘俭出力不少。

但当诸葛诞真正一手控制淮南地区时,他又对曹魏表现出了同情。当然,这种同情是建立在他惧于司马昭铲除异己的手段,害怕这种命运会降临在自己头上,同时对于自己的实力有了错误的判断,最终和司马昭撕破脸皮,不惜兵戎相见。

可见司马氏对于淮南地区的控制力是不够的,这里的基本盘是忠于曹魏的。

正是基于以上三点原因,淮南地区能够在短时间内三次成为对抗司马氏的根据地。虽然淮南三叛的声势浩大,但最终还是全部被司马氏所平定。司马氏在平定淮南三叛的过程中,将忠于曹魏的势力尽数铲除和剪灭,彻底架空了曹魏政权,西晋取代曹魏已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