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花椒之味》中,郑秀文试着对刘德华「逼婚」,「你到底想不想跟在我一起?」刘德华马上满口回答「可以啊。」

其实,刘德华的回答可以说是诚意满满,不过,郑秀文却听得很不滋味,感到很难过。难道刘德华的回答不够好吗?

01.郑秀文希望刘德华回答的是「想」,而不是「可以」

图源自电影《花椒之味》,下同。

《花椒之味》是麦曦茵执导的一部电影,主要演员有郑秀文、赖雅妍、李晓峰、钟镇涛、任贤齐、刘瑞琪、吴彦姝、刘德华等。

故事讲述一名风流父亲(钟镇涛饰)生前到处留情,辞世之后,就只留下三个城市素未谋面,同父异母的三姐妹。三名成长际遇不同的女子,三段破碎的家庭情感。

不论剧本要讲的的主题是什么,电影当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始终都是故事里面节外生枝的小插曲,郑秀文饰演的女主角夏如树与客串男友刘德华这条只有两三场戏的感情线。

交往多年,两人早已感情稳定,进入谈婚论嫁的阶段。从而就有了郑秀文向刘德华「逼婚」的一幕,按理说刘德华的这个回答是发自心底、诚意十足的。

不过,郑秀文却听得很不滋味,认为刘德华的答复毫无诚意。原来他只是一个「可以」,而不是真心「想」跟我结婚的人。

好几位女同事看完该电影之后,都相当在意郑秀文和刘德华的这番对话。

她们感同身受,觉得如果自己是郑秀文,都会当场愤怒,「可以啊」这三个字,比任何形式的拒绝都难不中听,可以跟你结婚,听起来就像履行责任,或者勉为其难的承诺。

02. 刘德华认为「可以」比起郑秀文想要的回答要伟大

显然,在电影当中,刘德华饰演的客串男友,明显只是不善辞令,将承诺说得太笨拙。

但两者之间确实是有分别的,心底话是「想」还是「可以」,不只是遣词和修饰上的语意落差。

要知道该电影虽改编自张小娴的小说,但电影原创成分颇多,像郑秀文和刘德华这两三场戏,争执点很刁钻,极其敏锐的针锋相对,无疑是麦曦茵的创作。

对于影片中的这段情节,她说,男女看待这个问题,想法有很大分别,因为就连饰演客串男友的刘德华本人,接到剧本的时候都认为,明明「可以」比起「想」要伟大得多。

很多时候,「想」做,未必真的可以做到,而「可以」做,代表你有能力做到,即使你本身并不想做。

「可以」听起来好像是敷衍的违心话,但其实,「想」才是最敷衍的。真心话,有时比起违心话更见敷衍。

「想」的本质,无异于甜蜜的谎言圈套,因为最终就算做得不好或者做得不够好,其实都不需要负责任。

就像电影里面的风流父亲,年轻时面对每一段感情,当下都信誓旦旦「想」做个好男人,就算他是真心,他就是对自己都很敷衍,到头来只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情人和父亲。

03.电影中,刘德华最后说,别纠结于「想」还是「可以」,而忽略了重点

电影里面的这段争执,郑秀文和刘德华谈的是婚姻承诺,而麦曦茵谈的却是拍电影。这大概是她从事电影工作多年的一些心里话,「想」拍电影,跟你有没有能力拍电影,可不可以继续拍电影,是两码子的事情。

当女主角夏如树咬紧牙关与伙记共同进退,一起经营父亲留下来的麻辣火锅店。这只是一间各方面都不够完美,在跌跌撞撞中继续摸索前进的小店,基本上就是麦曦茵和她电影团队的写照。

就像该电影的客串演员刘德华说的最后一段话一样,别执着于「想」还是「可以」,而因此忽略了这一段关系的重点。

想不想跟我一起?可不可以跟我一起?最重要的事情,是在不在一起、跟谁在一起。

刘德华所客串角色的这份世故,被我理解成麦曦茵在电影《烈日当空》十年过后所磨练出的世故。

青春呐喊到了尽头,人就想通了,也开始变得柔软了。然后就会发现,语意上的不浪漫,其实是最浪漫的。

「可以」做,代表你有能力实现某个目标,在它的背后,已经包括无偿的付出和牺牲,也包括了你会想方设法让自己有能力去实现。

「可以」是承诺,也是一种响应,是对方给予你信心的证明。找到与你目标相同的人,一起前行,就有「可以」的把握。

同行同济,感情如是,电影亦如是。如果该电影有所谓的大命题,我甚至相信,今日的中国亦如是。

换成是你,对于这个问题,你想要的答案是什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