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淮两军首领曾国藩、李鸿章麾下可谓悍将如云,如曾旗下之鲍超、多隆阿等;李鸿章旗下之程学启、刘铭传等。但鲜为人知的是,作为湘军中战斗力最强的“吉字营”,即曾国荃部,也曾有一批能征惯战的悍将,比起曾、李二人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只不过他们的名字大多被埋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曾国荃与哥哥曾国藩不同,他选择的将领多数不是儒生,而是再普通不过的乡民,没有任何学历,而且大多都是从底层锻炼成长出来的,在此后的长期战争中逐渐成为营官或将官。

曾国荃麾下有几个人是不得不提的,第一个便是萧孚泗。萧孚泗在吉字营中有虎将之称,作为营官常常身先士卒,是出了名的不怕死。

在安庆之役中,萧孚泗屡屡击破太平军,后以地雷战破坏安庆城墙,克复安庆,加提督衔,授河南归德镇总兵。同治元年,曾国荃东下,萧孚泗为前锋,一路直下乘胜逼近金陵。李秀成率军来援被萧孚泗击败,随后又趁太平军疲惫之际,突出夹击踏平太平军数十营,因功赏黄马褂。

同治三年,湘军攻克天保城,萧孚泗断绝太平军粮道。六月,萧孚泗与李臣典筑炮台于山上,距金陵城仅十余丈,积沙草高与城齐,作伪攻状,暗中于其下凿地道。太平军攻毁炮台后,副将陈万胜战死,第二天,湘军会师城下,萧孚泗手刃后退士兵数人,士气大奋。金陵城破之后,论功封一等男爵,赐双眼花翎。

萧孚泗不仅为曾国荃立下大功,也为湘军作出巨大贡献。后来曾国荃还特别将活捉李秀成的功劳记在萧孚泗头上,也可见对他的信赖与重视。

第二位是李臣典。李臣典,字祥云,湖南邵阳人,此人被称为吉字营第一悍将,而且三次救过曾国荃。第一次是在咸丰八年,李臣典随曾国荃大战吉安,战斗中曾国荃身受重伤,李臣典挺矛直进,从前沿阵地中救出了曾国荃。战后,李臣典被超擢为宝庆营守备。

第二次是在安庆之战中,曾国荃因伤坠于马下,李臣典又一次驰救归营。第三次是在围攻金陵中,当时吉字营中瘟疫大作,李秀成又大举来援,双方鏖战46日,曾国荃亲自督战,脸部被炮火所伤,这一次还是李臣典与另一副将倪桂节极力保护曾国荃,此战中倪桂节战死。

李臣典不仅英勇无双,而且还颇有谋略。在攻打安庆、雨花台时,他善用兵法声东击西,并以擅长地雷战著称,是攻克金陵的大功臣。然而,收复金陵后,李臣典患病,他恃其身体强壮而不休息,不久死于军中,年仅27岁。战后献捷,论功李臣典被列为第一,赐封一等子爵,赐黄马褂、双眼花翎。

除了萧孚泗、李臣典之外,这样不怕死的悍将还有陈湜、彭毓橘、朱南桂、吴宗国、萧庆衍、朱洪章、张诗日等十多位,在跟随曾国荃十年征战中,出生入死,屡立战功。

不同于曾国藩长于驾驭儒生,开创“书生立武功”之典范,曾国荃则长于驾驭武人,能够将普通乡民逐步培养锻炼成高级将领。因此,吉字营的战斗简直爆表。只不过因曾国藩提拔的儒生往往成为文官,担任督抚或布政使、按察使等职,而曾国荃提拔的部下往往走武官一路,担任总兵、提督一类职务,因而在重文轻武的文化氛围中,影响自不如前者。

萧孚泗、李臣典诸人因加入吉字营后,方才开始大显身手,凭着一股不怕死、不要命的精神,屡立战功,成就一番事业,大多由低级武官升至总兵、提督,载入史册,无疑是一种幸运。而曾国荃慧眼识人,提拔萧孚泗、李臣典等悍将,既是幸运,却也有遗憾。

攻克金陵后,萧孚泗、彭毓橘、张诗日等吉字营个别将领不听将令,无视曾国荃于城中遍地张贴的关于禁杀良民、掳掠妇女的告示,到处掠夺财物,其劣迹使曾国荃背上屠城的恶名、骂名。以至于赵烈文发出几个感叹:不知何以对中丞(即曾国荃)?何以对皇上?何以对天地?何以对自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