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寻找了八大铁帽子王中四大铁帽子王的后裔。其中有睿亲王的后人金寄水、豫亲王的后人金志照、肃亲王的后人金默玉、末代顺承郡王文葵。他(她)们分别亲身讲述了自己祖上一直到他们这代的事迹。其中有人就出生在王府,亲身经历了那段坐吃山空,由富变贫的岁月。他们对过去经历的一幕幕仍记忆犹新。为了更全面的了解八大铁帽王后代的生活,我们又寻找了其他四位铁帽王的后代。他们分别是庄亲王的后人金恒徽、郑亲王后人金宴煦、礼亲王后人金玉书、克勤郡王后人金耀章。

金默玉

庄亲王硕塞的后人——金恒徽

第一位庄亲王硕塞是皇太极的第五子,顺治皇帝的五哥,虽身居八大铁帽子王之列,但很多人对他并不熟悉。因为,他一开始的封号并不称庄亲王而是承泽亲王。当初,他率军与明朝打仗,屡立战功,被弟弟顺治皇帝封为承泽亲王。直到他的长子博果铎承袭王爵后才改号为庄亲王。其实,硕塞的儿子博果铎才是第一个被封为庄亲王的。不幸的是,博果铎活了74岁,最后连一个男嗣都没留下。为了能让庄亲王的爵位承袭下去,需要从宗室中选一位男嗣来继承。当时已是雍正时,宗人府提请让康熙皇帝的第十六子允禄过继给博果铎,承袭王爵。当然,这也是雍正皇帝的主意。

硕塞

然而,这一提议在当时的紫禁城内掀起轩然大波,议论纷纷。因为,亲王爵位作为清朝爵位中的第一等,不是谁都能被封授的。就是皇帝的那些亲生儿子皇子们(皇帝儿子在未封爵前一律称皇子,口头称阿哥),也要从贝子、贝勒、郡王、亲王一步步走过来。但很多皇子一生之中也难被授封亲王爵位,所以这一爵位极其珍贵。雍正皇帝让十六弟允禄过继博果铎,自然允禄也就承袭了亲王爵位。所以,当时宫中都议论雍正皇帝过分宠爱十六弟允禄,而对其他兄弟们不能一视同仁。过了几天,此事也传到了雍正皇帝的耳朵里。雍正率性的脾气一上来,直接下了道手诏,意思是“外面都议论我宠爱十六弟,让他承袭庄亲王爵位,我封授弟弟为亲王,有什么不可,我就宠爱十六弟,我就让他承袭庄亲王爵位,怎么了?”当然,肯定有很多人不服气,但结果是允禄成功过继给了博果铎并承袭了庄亲王爵位。

雍正皇帝

金恒徽先生就是庄亲王允禄的后代。他的家里一直珍藏着老祖允禄使用过的一杆虎枪。他说“这杆虎枪已经传了二百多年了。当年允禄和康熙皇帝狩猎时使用的。”这杆虎枪被金恒徽藏在了床下的一个箱子里。然而,遗憾的是,这杆枪已经成了三截,一个枪头和三段木杆。枪头是铁制的,长度在30厘米左右,呈扁平状,重量大约在一市斤。而枪杆是白蜡杆,大约在2米左右。在枪杆的上端用黑棕色牛皮螺旋环绕了70厘米长。

更为重要的是,在枪杆的一侧用小楷刻着的铭文。虽然,有的字现在模糊不清了,但在金恒徽先生的整理下,我们知道那些了铭文。那些铭文是:十二月初四日,上至喀尔沁吉鲁克处行围遇虎奔袭,命提枪刺之正中虎胃,虎被刺愤噬枪柄而毙。此枪亦难复用矣,爰托而珍重藏之以识一时之盛事。意思就是允禄和康熙一起狩猎时,突遇老虎冲来。允禄用此枪刺向老虎,刺中老虎胃,老虎猛咬枪柄,最终而死。因为,枪柄被发怒的老虎啃咬过,也不能再用,所以,珍藏此枪,来纪念这件事。金恒徽先生说“当时是康熙五十五年,允禄只是一个21岁的青年。”

旗兵手拿daqiang

后来,这杆枪和历代庄亲王的影像一直保存在庄王府里供奉着。金恒徽说,“1927年,庄王府分府被卖,这杆虎枪和影像都拿了出来。后来因为买的房子太小,影像没地方挂,就收起来了,而这杆虎枪也一度放在院中南墙被日晒雨淋没人管。”直到60年代,金恒徽突然发现虎枪杆裂了缝,这才整理后拿到了屋里。十年特殊时期,金恒徽把家里的历代庄王的影像焚毁,但他不舍得扔掉这杆虎枪。最后,他把这柄虎枪锯成了三截藏了起来。金恒徽说“这柄虎枪是他保存的祖上的唯一遗物。”

克勤郡王的后人——金耀章

第一位克勤郡王岳托是努尔哈赤的孙子,礼亲王代善的儿子。在清初的王公贵族中,不仅英勇善战,还有很强的政治头脑,曾多次率军与明军大战,屡立战功,后来战死在济南。岳托死后被追封为克勤郡王,世袭罔替。然而,很多人对第一位克勤郡王岳托并不是熟知,自然对金耀章也不了解,但一定有很多人听过老北京的“车王”。当年,北平的报纸上出现一则特大新闻“铁帽王拉洋车”。报上所说的这位拉洋车的铁帽子王就是末代克勤郡王晏森。因为晏森曾是铁帽子王,所以老北京人称他为“车王”。

末代克勤郡王晏森

当时,晏森虽然落魄到拉洋车的地步,但很多人仍不敢坐他的洋车。因为,当时的很多人还是从清朝走过来的。他们认为政治身份还是高于伦理辈分。就像在嘉庆以前,公主下嫁到额驸家里,额驸的父母要给公主儿媳妇下跪请安一样。公公婆婆给自己的儿媳下跪,足见政治身份高于伦理辈分。直到民国时期,很多人仍存有这种思想。如果,他们坐在王爷拉的洋车上,就好像坐在自己长辈拉的洋车上一样。所以,他们只是好奇,但没人敢坐。而唯一敢坐的就是那些外国人。他们不管中国的那一套,并且就喜欢坐上王爷拉的洋车,那样他们会感觉自己高高在上,并且有个王爷作为向导,这是很有面子的事。

晏森拉着外国人

当年的末代克勤郡王晏森不仅把王府卖了,还把历代克王坟地上的树也卖了,最后,连坟地也卖了。晏森把卖的钱挥霍一空后,甚至不知声又把克勤郡王另一支的新坟地也给卖了。这一支就是金耀章家的坟地。当时,金耀章的父亲听说晏森把他这一支的坟地给卖了,自然去找他理论。然而,一代铁帽子王居然给金耀章的父亲当面跪下了。这就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铁帽子王亲自下跪,不亚于当年的皇帝给王爷下跪。金耀章的父亲实在没办法,最后此事只能就此罢休。后来,走投无路的晏森只能去东北找投靠溥仪,但在那里也不受人待见,最终,溥仪给了他一笔钱,把他打发回了北京,从此,晏森在北京四九城消失了。金耀章先生回忆说“那时晏森应该40多岁,此后很少有人知道他的消息,是否有后代无从得知。”

晏森靠着自己的洋车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与克勤郡王府的关系。因为第五任平郡王福彭(克勤郡王一度改称平郡王)就是曹雪芹的表兄。福彭之母为曹雪芹的姑母。当年,曹家被抄曹雪芹曾在克王府住过一段时间。当时的克王府是最显赫的贵族家庭之一,曹雪芹也亲眼目睹了姑母家的奢华与排场。后来,他联系破落前曹家的情况与他亲眼目睹了姑母家的繁华,才能对当年贵族富家生活写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金耀章先生说“克勤郡王府是清朝分给克勤郡王岳托子孙的三处宅第之一,规模最大,地处西城石驸马胡同。就在这座府东侧紧邻着一座贝勒府。当年都称克勤郡王府为西府,而称这座贝勒府为东府。曹雪芹定居北京后经常在这些地方走动,也许这也是他创作《红楼梦》中荣国府与宁国府的雏形。”

克勤郡王府(今北京第二实验小学)

金耀章后来投身于戏曲研究工作中,并成为京剧史专家之一。离休前,他是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京剧舞台艺术创作和中国京剧史研究。他一直住在北京宽街的一个大杂院里。但街坊邻居很少有人知道这位早已谢顶,而身体依然魁梧健壮的老先生就是克勤郡王的后人。

郑亲王的后人——金宴煦

八大铁帽子王中郑亲王这一支血缘相对要远。因为,其他七个铁帽子王都是努尔哈赤的子孙后代,而郑亲王这一支是努尔哈赤兄弟舒尔哈齐这一支的。第一代郑亲王就是舒尔哈齐的第六子,也就是努尔哈赤的侄儿,从小在努尔哈赤府里生活。长大后,济尔哈朗跟随皇太极转战沙场,屡立战功。在入关前,即被封为郑亲王,入关后被顺治帝封为“辅政叔王”,地位仅次于多尔衮。顺治十二年,济尔哈朗病重,顺治帝亲自前往探视,知道无力回天之时,顺治垂泪叹道“天奈何不令朕叔长年耶!”济尔哈朗死后,顺治帝辍朝7日。作为济尔哈朗的9世孙,金宴煦先生说“济尔哈朗死后葬在了紫竹院附近白石桥一带的郑王坟。解放后,为了搞建设,需要起坟,曾挖出了两个骨灰罐,是济尔哈朗与福晋的,后来交给了故宫博物院。”可以看出,清初王公去世后实行的是火葬。

努尔哈赤

说起历代郑亲王,就不能不说济尔哈朗的7世孙,也就是金宴煦的伯祖父端华和肃顺。道光二十六年,端华承袭郑亲王爵位,并被授予御前大臣,极得道光皇帝的信任。因为在道光驾崩前,端华被授命为顾命大臣,辅佐将来继承大统的咸丰皇帝。咸丰朝时,端华也极得咸丰帝的信任,并在此时,端华同父异母的弟弟肃顺也崭露头角。弟弟肃顺虽然没有哥哥端华的爵位高,但能力相当强,所以在咸丰朝肃顺的权力很快超过其他大臣。咸丰帝也对肃顺信任有加,甚至超过了弟弟恭亲王。果然,在咸丰帝驾崩前,肃顺和哥哥端华还有六位大臣都被授命为顾命大臣,也就是顾命八大臣。在这顾命八大臣中,肃顺的地位虽然不是最高的,但权力却是最重的,能力也是最强的,野心也是最大的。

肃顺画像

谁也不会想到,哥俩遇上了对手,那就是年纪轻轻,只有二十六岁的慈禧。结果,郑亲王端华被赐白绫自缢,因为清朝规定铁帽子王不能被斩首,只能赐白绫自缢。然而,由于郑亲王端华体型太重,居然在第一次自缢的时候掉了下来,没有死成。第二次才结束了这位两次授命为顾命大臣的郑亲王。道光和咸丰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顾命大臣居然死在了自己儿媳与妻子的手里。当然,肃顺就没有哥哥端华那种特殊优待了,因为自己的级别不够,最终在宣武门外的菜市口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当时被赐死的还有一位铁帽子王就是康熙十三子,雍正十三弟允祥的后人载垣。一场政治风波,两位铁帽子王和一位超级重臣死在一个女人手里。清朝二百六十八年的历史上仅此一次。26岁的慈禧就有如此魄力,不得不令人生畏,从此开启了长达四十八年之久的“女皇时代”。

慈禧太后

奇怪的是,金宴煦的爷爷庆志虽是端华和肃顺的弟弟,但这段历史庆至从未向后代提起过。作为郑亲王的后代,金宴煦知道这段历史居然是在后来的电影《火烧圆明园》中知道的。他说,“看了电影《火烧圆明园》以后,才记起郑王府里原来供有端华的牌位,才知道原来端华是这样死的。”接着,金宴煦先生解释道“小时候,家里从来不说这些事,因为家里人都认为宫里处理的事情是对的,绝不会提起宫里曾杀了家里的什么人。”

当年,肃顺与哥哥端华被杀时,两兄弟并未分家,都住在郑亲王府。接着,郑亲王府被内务府收回。(王府是朝廷的,一旦被杀就会由内务府收回)金宴煦说,“后来,郑亲王府被分给了道光第八子钟王奕詥,此时的郑亲王府一度成为了钟王府。由于,郑亲王爵位是铁帽子王,世袭罔替。端华死后,同治三年,爵位由济尔哈朗的八世孙承志(非端华后裔)袭了。因为,郑亲王府已经有钟王奕詥住着,所以承志没有住进郑王府。但不久,承志因事被革爵。同治十年,郑亲王的爵位由我的爷爷庆志(端华的堂弟)承袭。就在同年的12月,钟王奕詥薨逝,内务府又把郑亲王府拨给了我的爷爷庆志。”

郑王府

金宴煦就是在郑亲王府出生的,三岁时,王府卖给了西什库教堂。金宴煦一家从王府搬出来到了厂桥居住。14岁时,金宴煦失去了父亲,他不得不辍学,在银行当了一个小职员,后来又转为售货员。解放后,金宴煦在机械公司工作了30年,直到退休。晚年的金宴煦受家庭的影响,以书法自娱自乐,在他书房挂着一副自己写的对联:“室小惟趣静,花香不在多。”

礼亲王代善的后人——金钟仁

在过去的京剧界,提起老北京“金大爷”那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一是,因为这位金大爷的京剧唱功着实了得。与当时著名的京剧演员王瑶卿、马连良、 程砚秋、荀慧生都有过合作,与梅兰芳、金少白的“京白”有异曲同工之妙。二是,因为这位金大爷原是抛弃‘奉恩将军’爵位下海的皇族成员。金大爷的原名叫爱新觉罗·春元,下海后改名金钟仁。祖上就是大名鼎鼎的铁帽子王礼亲王代善。

礼亲王代善

当年,这位铁帽子王的后代抛弃“奉恩将军”的爵位下海,可惊动了北京的四九城。当时,京剧虽然盛行,但京剧演员被称为“戏子”,没有社会地位。金钟仁作为一个有爵位的皇族成员从“票友”正式下海投身梨园行业,着实是惊人之举。金钟仁的儿子金玉书后来回忆说,“当时父亲做出这个决定时,家族中的很多人都蔑视他,看不起他。”然而,金钟仁为了自己的京剧梦,毫不顾忌别人的眼光,根本不把王权富贵放在眼里。从小喜欢京剧,13岁就成了票友,之后放低自己的身份和姿态,向名师请教。金钟仁从来不把自己看作皇亲国戚,只想和那些京剧演员打成一片,切磋京剧。儿子金玉书说,“父亲当年出门,奶奶怕出去受欺负,就让他在腰间系上黄带子。别人一看到黄带子就知道是皇族人,也就不敢欺负你了。然而,父亲从小看不惯这些,出门从不系黄带子,有时为了应付,系上黄带子,出门就解开了。”

皇族宗室腰间的黄带子

从17岁下海到64岁去世,金钟仁在京剧舞台上活跃了半个世纪,与很多京剧名角同台演出。更是与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合作长达二十年。两人功力不相上下,相得益彰,合作新戏30多出。解放后,金钟仁被邀请到中国戏曲实验学校教学,与当时的六位戏曲大师,并称为“戏校七老。”儿子金玉书回忆,“当时戏校还给七位老人每人画了一张逼真的油画。父亲每月的工资有1000斤小米。”

荀慧生

礼亲王一族从代善延续二百多年,历代礼亲王都葬在香山脚下的门头村。金玉书回忆,“小时候曾和父亲去过,坟地古树参天,红墙琉璃瓦也很完整,当时为礼亲王看坟的住户就达200多户。”其实,在北洋军阀时期,礼王坟就被盗过。代善的坟也没有幸免。金玉书说,“听我父亲讲,当时被盗的物品清单摆满了八张桌子,父亲曾和袁世凯交涉过,但也没有结果。后来,日本人要求‘献树’,直接到礼王坟砍了1000棵古柏。很多古柏一个人根本抱不过来。”晚年的金玉书就住在父亲金钟仁1937年在宣武区魏染胡同里买下的一处幽静的院落里。作为铁帽子王的后代,金玉书家里并没有太多陈设,只有一个又高又大的红木大衣柜。他说,“这是祖上传下来的。”

北京一处古柏树

悠悠岁月几十载,曾经的王府阿哥们早已成了万千普通百姓中的一员。有人因生活贫富落差大,难以适应,最终被社会淘汰;有人因自己的梦想,主动放弃王权富贵,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转身;有人默默地守着祖上仅留的遗物,时不时回忆起过往的那段岁月;有人一路走来,看淡过往的繁华,以自娱自乐的心态安度晚年。大起大落后,只有放平心态,从容生活,才能体会到人生的真正乐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