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宗文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满族,又译黄台吉、洪太主、红歹是, 乾隆年间改用现译,沿用至今。他是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受推举袭承汗位。公元1636年,皇太极被漠南蒙古部落奉为“博格达·彻辰汗”,又称天聪汗,同年改女真族名为满洲,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皇太极前后在位17年。在位期间,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朝作战,为下阶段清王朝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庙号太宗,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虽然皇太极暴死,来不及对帝位的继承做出明确的交代。但是这不代表皇太极对帝位的继承没有安排。因为顺治是以嫡长子的身份继承帝位的,皇太极从来都没有考虑过让长子豪格接班。六岁幼童顺治能够继承帝位是皇权战胜了王权,皇太极生前亲自掌管的两黄旗大臣开始了参与国家核心事务,与八旗诸王并驾齐驱,共同主宰军国大事了。这是和努尔哈赤时代所不同的。

首先来看,为什么这样说皇太极从未考虑豪格接班。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屡立战功,可以说得上是文武双全。早在努尔哈赤的时候,豪格就随征蒙古有功,被封为贝勒。皇太极继位以后,他更是多次立下战功,在皇太极的诸子中威望最高。

皇位争夺中,有两个最强劲的人物,一个就是皇太极的儿子大阿哥肃亲王豪格,另外一个就是皇太极的弟弟睿亲王多尔衮。豪格和多尔衮,两个人都是能征惯战、屡立战功的勇士,并且都善于治国整军,文武双全。在八旗中,也都有支持自己的势力,如豪格就有两黄旗和两蓝旗的支持,而多尔衮有两白旗和两红旗的支持。可以说双方的实力,基本上旗鼓相当。

作为支持豪格即位的镶蓝旗主济尔哈朗,四年后因逾制而被免官,多尔衮成为唯一的摄政王,随后清军入关夺取天下,又是多尔衮纵横捭阖,运筹帷幄。所以威望日渐高涨的多尔衮,或许产生了不臣之心,想要去触碰那原本属于自己的皇位。他先是将立下赫赫战功的豪格收拾掉(遭到软禁后狱中暴毙),而后又一步步的对自己的封号进行逾制的提升。

因为无论豪格多少岁,多尔衮也不会让他顺利继位登基的。双方到了势如水火的程度,而让6岁的福临登基是无奈中的选择,福临“临危受命”懵懵懂懂的当了中和剂。对于多尔衮来说,最大的阻力来自两黄旗原皇太极手下的亲信大臣。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多尔衮最后议定由皇太极的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即帝位。

这就是使得最后的时候皇太极掌握的三旗实力已经处于压倒性的优势,其余的旗主无法抗衡。特别是皇太极及其亲信的两黄旗大臣,在争取皇子继位的过程中完全处于主动地位。皇太极是诸王推举继位的,而福临的继位则是依靠强大的皇权。他以母妃的后宫为后盾、加上索尼为核心的两黄旗大臣,完全能够左右帝位继承的整个过程。

可以这么说,自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之后,在入关前的确涌现出了一大批雄才大略的主儿,如北满第一勇士皇太极同志,还有赫赫有名的睿亲王多尔衮,甚至说悲情的豪格也算是英勇善战,只可惜权力斗争下,多尔衮和豪格都成为了牺牲品。雄才大略的多尔衮,明明可以继承皇位,成为比福临更为优秀的统治者,却由于八旗制度的权力制衡而被迫放弃,虽然对于整个后金的发展并未产生太大的影响,但是对于他个人来说,却是个悲剧。至于豪格,也算是个悲情人物,立下赫赫战功最终却冤死狱中,饮恨收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