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6日,16年,102次,累计献血量高达40000毫升!相当于6个健康人的全身血液量,创造这个“热血”记录的,是来自句容的一位普通环卫工人,今年49岁的贡成荣,是江苏镇江句容献血最多的人。

2004年6月14日是第一个世界献血者日,刚刚过去的6月14日,是第十七个世界献血者日。也正是在2004年夏天,是贡成荣第一次献血,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他表示当时自己既紧张又兴奋,紧张是因为这是他第一次献血,兴奋是因为他的这一举动可以帮助有需要的人,甚至挽救别人的生命。

没想到,那次献血之后,他“上瘾”了,不是网瘾赌瘾,而是奉献之“瘾”。16年来,贡成荣每年都去献血,而且不止一次,献血次数共计102次。

在2017年,采访他时,他说基本上每个月去献一次血,当时他已献血27000毫升。如今献血证已有47本、献血小板153治疗量,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金奖2次、银奖2次。

贡成荣说,献血既能帮助别人、对自己的身体没有危害,何乐而不为呢?只要自己的身体健康,血液合格,他将会把“无偿献血”的公益行动一直坚持,为拯救生命贡献一份力量。这种朴实的理念,让贡成荣坚守这么多年,默默地奉献着。

献血达人们

贡成荣并不孤独,全国像他一样热心奉献的公民还不少。 比如来自河北石家庄市高昕懿,10年的时间里共献血19次,总量7600毫升。

回想当年,高昕懿想献血而不成,只因他当年是个180斤的大胖子,转氨酶不达标,不给献血。去医院检查后得知自己是重度脂肪肝,痛下决心开始减肥!健身生涯由此开启。

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后,高昕懿减了40斤,脂肪肝也没有了,就那样,健了十年身,也献了十年血。每周健身四、五次,每次锻炼一到两个小时,雷打不动;每年献血两次,每次都献400毫升,风雨无阻。很好地诠释了 “献血,健康的生活方式。”,“我献血,我健康,我快乐!”这两句宣传口号。

在山东济南,有一位爱心人士张宗刚,他的血型是非常稀有的RH阴性A型血。Rh阴性血型者仅占人群的3‰—4‰,因此又被称为“熊猫血”。

张宗刚坚持献血13年,为了保证血液质量,张宗刚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每天都会坚持跑步10公里。而只要医院需要,不管白天夜里,他会第一时间赶到血站献血。张宗刚总共献血小板8次,16个治疗量,全血16次,6400ml,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

为什么世界献血者日是6月14日

1868年6月14日卡尔·兰德斯坦纳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1900年,他在维也纳病理研究所工作时发现了不同人的血清与红血球有时会有凝结的现象。随后,兰德斯坦纳用22位同事的正常血液进行交叉混合实验,最后血型分成3种:A、B、O

1901年,兰德斯泰纳发表了那篇有关血型分类的著名论文《正常人血液的凝集作用》。正是他的研究,揭开了血型背后的秘密,数百年来因输血导致的悲剧,找到问题的根源,为日后安全输血奠定了基础。

1902年,兰德斯坦纳的两名学生把实验范围扩大到155人,又发现了较为稀少的AB型血。1927年,国际上正式采纳了兰德斯坦纳原定的字母命名,确定血型有A、B、O、AB四种类型。

1930年,兰德斯坦纳获得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为了纪念他卓越成就,把他的生日,6月14日定为了世界献血者日。

电子献血证

每位献血者都是英雄,献血是积善成德。定期献血者是最安全的献血者,他们是保障国家血液供应的基础。

《献血法》第七条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国家工作人员、现役军人和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率先献血,为树立社会新风尚作表率。我们也期待更多的公务员能成为献血的榜样。也希望科技工作者能够早日制造血液,解决这个难题。

你献过血吗,你身边有献血达人吗?日前,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关于启用全国统一电子无偿献血证的通知》,全国电子“无偿献血证”的登录查询平台包括: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中国政府网、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以及支付宝、微信、百度小程序。在支付宝、微信和百度App上搜索“全国电子献血证”,就可以便捷找到并使用“全国电子献血证”。无偿献血的英雄们,可以秀一下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