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晚间,“目前没有扣押任何印方人员”这句话悄悄火了。短短的10多个字,其实已经回答了最近几天很多网民的关切。最关键的一个词毋庸置疑就是“目前”,用烂俗的词来形容,是意味深长。

资料图

现在的印度,貌似失去了“南亚霸主”的威信,有点输不起。从印度传出的各种消息比较多,也出现了要进行报复的声音,手段无非以下几种:  1、煽动民粹,抵制“中国制造”。在战场上吃了瘪,印度方面第一时间想到的应该就是利用自身的庞大市场进行施压。现在,印度内部的情绪被一种力量激发,再度出现了不理智的抵制中国商品的黑潮。  带有强烈民族主义情绪的标签在印度人使用的社交媒体上已经成为热点话题。而手机制造商鉴于这种情况也被迫推迟了旗舰产品的直播发布会。据路透社6月17日报道,“印度全国贸易商联合会”号召其代表的7000万实体零售商发动抵制运动,甚至扬言不怕业务遭受损失。  而一些愚蠢的印度民众开始砸毁他们之前非常喜爱的进口商品。这一幕似曾相识。印方还传出消息,新德里方面可能将禁止华为参与印度的5G建设,直接站到西方一边。  其实早在2020年4月份,印度就已经通过一项关于修改外商投资政策的法规。印方决定,任何来自与印度接壤的国家投资者,必须在新德里设计的路径下投资。显然,印方主要针对的就是中资,目的是保护本国的企业不被大规模收购。

对于印度出现的这种乱象,有西方媒体一针见血地支持,虽然这种盲目的抵制活动会给莫迪所提倡的“自力更生”和“印度制造”带来强心剂的作用,但现在印度对华依赖更强。印度30家超过10亿美元的私企里,中资占有其中18家的多数股份,而且中资还入股了印度至少75家电商、金融科技、物流等公司。虽然印度处于逆差,但即便是不平衡的贸易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印度从失衡里获益良多,通过进口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不仅节约了宝贵的外汇,还提升了资本效率。  印度盲目煽动抵制风潮,其实最终损害的还是自己的长远发展。  2、西方长期以来一直试图“以印制华”,印度或选择饮鸩止渴。《纽约时报》在6月19日报道称,美国及其盟友多年来一直试图将印度拉上战车。这次冲突为西方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说服印度的机会。  事实上,印度近年来已经慢慢倾向西方。2015年之后,印度和美国在安全和防务领域的合作开始提速,并在2020年2月确立了“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这表明新德里方面一直坚持的“战略自主”原则正被逐渐削弱。

美日澳在“印太战略”下一直积极拉拢印度,而印度为自身利益考虑不愿倒向某一阵营,即便在冷战时期也是如此。不过现在当印度发现在国力上无法与“东方之龙”相提并论时,或许会正式加入美国早已拟定的“美日印澳”四方机制。而这也是新德里在对华谈判时掌握的一个筹码。  3、有印媒叫嚣要推动世卫组织调查新冠病毒起源,明显是配合西方。现在印度在世卫组织内部扩大了影响力。2020年5月22日,印度卫生和家庭福利部部长哈什-瓦尔丹开始领导世界卫生组织执行委员会的工作。除此之外,印度人还在世卫组织占据了另外2个重要职位,一是负责监督开支的外审计员,二是首席科学家。  可以说,印度显著扩大了在世卫组织内部的影响力,这也是新德里方面野心勃勃的表现。鉴于印方控制了世卫组织的3个关键位置,西方国家对印度方面也刮目相看。  此前,澳大利亚已经在4月份挑头串联试图发动“国际独立调查”,而在6月初,印度与澳大利亚把双边关系从“战略伙伴”提升至“全面战略伙伴”,还签署了一系列与军事、科技等有关的协定。印澳两国不排除会共同掀起一股逆流。  尽管有上述一些报复手段,但对印度来说也是“杀敌100自损1000”的傻事。印度之所以一直无法被承认是大国,就是因为英国留下的“毒药”限制了印度。  要知道,印度没有与周边任何邻国解决边界划分问题。印度在涉及边界问题时,总是漫天要价,而且拒绝妥协。譬如东西两块,其实都不属于印度,但新德里方面根本不考虑本国的实力,试图通吃。印方这种心态导致谈判根本无法取得任何进展。  这次是印度率先越界挑衅,已经吃到了教训。而大国出于长远考虑,与1962年那次一样没有公布具体伤亡,避免双方民众产生对立情绪。而印方在这种情况下依然选择非理性地扩大事端,并试图颠倒黑白将责任甩给对方,那就是给脸不要脸了。

新德里方面如果放聪明点,就应该选择给局势降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印度向中方认个错道个歉,其实并不丢人,反而能衬托出一个“雏形大国”的胸怀。以后新德里应该清楚:不要以昔日大英帝国高高在上的心态对华打交道,否则下场会很不漂亮。印度要认清自己的位置,唯有如此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