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隐公三年,即公元前720年,这年二月初十,出现了一个很重要的天文现象——日食!

现代人知道,日食只是因为太阳暂时被挡住了,很快就会恢复,于地球并无太大影响,可古人不这么想啊,长期以来,古人都认为日食预示着灾难,要么是天灾要么是重要人物去世,果(生)不(搬)其(硬)然(凑),三月份,周平王驾崩了。

这位开启东周时代的君主,在执政51年后撒手人寰,他的离世平平无奇,但他的身后事却无不在证明一件事:周王室废了。

首先是讣告,按照《左传》的说法,周平王其实是三月二十四去世的,可王室的讣告上写的却是三月十二,相差十二天。

这十二天能干什么呢?答:可以赶路。

周王室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让诸侯早点赶到洛阳会葬,当然,按照周王室的想法,诸侯人来不来不重要,重要的是礼金一定要到,因为周王室真的没钱了。

自从东迁以后,周王室统治范围急剧缩水,只剩下洛阳周边一小块地区,比之中等诸侯还不如,只能算是小国。这样一个国家,已经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操持天子的葬礼了,迫切需要诸侯的援助。

其次是周王室压根没能要到援助。

按照《左传》的记载:“天子七月而葬,同轨毕至”,周平王三月去世,当在十月下葬,诸侯在此之前就应汇集洛阳,共同参加葬礼。然而秋天的时候,周王室的大夫武氏子跑到鲁国求赙(fù)。

所谓“赙”,就是陪葬的财物,周王室派人来求,说明鲁国没主动送,而且这件事没有后文,很可能鲁国最终是东西没送,人也没派。

鲁国是周公的封国,号称“周礼尽在鲁”,如果连鲁国都不理周王室了,齐、晋等大诸侯国会去吗?无奈之下,周王室还是只能厚着脸皮,主动派人四处去求,可最终结果也不理想。

钱要不到就算了,周王室的麦子还被人割了,这事又跟周平王去世后的尴尬局面有关。

周王去世了,按理说当由太子继位为王,可问题来了,太子并不在周王畿,他在哪呢?在郑国。

在此前,周平王曾嫌卿士郑庄公未尽义务,想让虢公取而代之,郑庄公很不爽,质问周平王,周平王连忙解释说没有这回事。郑庄公不信,于是两人一天子一诸侯玩起了交换人质保证信任的把戏,周平王的太子就是这时候前往郑国。

现如今周王去世,太子不在,王室总要有个主事的人吧,大家商议了一下,想请虢公出来主持工作。郑庄公又火了,四月份派人割了周王室的麦子,秋天派人割了王室的禾,狠狠地抽了王室几个大耳光,周郑就此交恶。

八月,宋穆公去世,传位给自己的侄子(宋宣公之子)宋殇公,这一安排常被后世誉为有君子之风,可于宋国而言,它却实实在在地埋下了内乱的隐患。

十二月,齐郑两国君主在石门会盟,重温庐地会盟时的友好关系。

郑国方面,君主是沉稳老辣的郑庄公,两年前“郑伯克段于鄢”的主角,通过这一行动,他已完成郑国的内部整合,正全力向外开拓。齐国方面,君主是与郑庄公并称的齐僖公,即大名鼎鼎的齐桓公的老爹。

此时的齐僖公也是雄心万丈,经过他老爹齐前庄公的发展积累以及他自己的励精图治,齐国国力大有起色,同样需要对外开拓。

鉴于周郑交恶,郑国已经得罪了姬姓的老大,为了避免遭遇围殴,郑庄公急需一个盟友来稳固局面,齐国作为周边最强国,自然成为最佳选择。

石门一会,两位小霸越谈越投机,当即拍板盟誓,建立了军事同盟,这一同盟,一直持续到了两位君主相继离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