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迎来胜利之后,蒋介石凭借着美国的物资支援,再加之之前在抗日战争时期,很多地方军阀,像是东北军,西北军,晋绥军等在抗日战争中都遭受了重大的打击。蒋介石开始动起了其他的心思,甚至想将共产党剿灭,让其可独揽大权,并将抗日胜利的果实全部归功于自己。因为蒋介石始终贯彻反共思想,站在了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立场上,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及全体中国人为了早日实现中国的解放,为了让中国至此走向光明,正式打响了与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战争,在 1948年,三大战役轰轰烈烈的打响了,为之后的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在三大战役中的淮海战役爆发以后,东北地区基本上已经实现了全面解放。

淮海战役是以徐州作为中心战场,加上连云港,商丘、枣庄作为边界对国民党军队进行的一场规模巨大,奠定了最终胜利基础的战役。我军的参战部队包括华东,中原两只野战军,加上京冀鲁豫军区的部分解放军战士,这场战役总共持续了60多天,国民党全部主力精锐被我军消灭。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以北广大地区,对平津战役起到了巨大帮助。在淮海战役中,我军真正做到了在大规模会战中以少胜多,导致了国民党的极大挫败,同时淮海战役也是解放战争中最具有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从局势上看很明显,国民党在东北惨败给解放军之后,正走向全局崩盘的边缘,国统区的民众已经十分厌倦无休无止的战争,“要和平不要内战”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而且已经影响到了社会秩序,国民党内部矛盾也非常尖锐,做不到统一,高层自顾不暇,不少人都在偷偷安排退路,在国际上,国民党最大的盟友美国也逐步停止了援助,宋美龄访美只待了半小时,国内外局势都在发生变化。因此接下来的淮海战役,对于国民党来说则是决定命运的一战,虽然为这场战役,国民党调集了中央军所有的精锐,五大主力仅剩的两个都被调往了徐州,要进行最后的决战,不过最后也无法实现极限翻盘,淮海战役失败后,国民党在军事上已经无力阻挡解放军南下,时任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则认为:蒋介石的军事力量实际上是崩溃了。全国解放的大势已经注定。

在淮海战役还未打响的时候,国民党总共调动了80万士兵参与此次战斗,大多由精锐构成,但是他们的各部却十分不协调,相互间缺乏配合,一直到淮海战役即将打响时才敲定了总指挥人选,而且还是一个没什么军事能力的刘峙,在蒋介石的作战干涉下,在颇有能力的杜聿明到达徐州时,已经是徐州战役打响后的第四天。即使杜聿明的指挥作战能力极其突出,但也已经无法扭转战局,随着黄百韬兵团的覆灭,杜律明和黄维也分别遭到了来自解放军的猛烈攻击,有着“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成了国民党在这场战争中的最后希望, 白崇禧是这时为数不多有能力胜任,并改善国民党军队的不利形势的人了。但是白崇禧为了保存桂系部队的实力,用“南京可以直接指挥,没有必要再多一个指挥官”为由拒绝了。

在当时,出身桂系的白崇禧恐怕是唯一一个可以救援徐州的人了,但是白崇禧的选择却是不救援徐州。但是一开始,白崇禧对于救援徐州还是有那么一点心动的,白崇禧所在的桂系,在蒋介石口中,桂系就是杂牌军,蒋介石的政敌李宗仁也是出身桂系,所以白崇禧在老蒋这儿,并不属于被完全信任的存在,而且白崇禧在权衡利弊之后也明白了,当时徐州战场国军的形势并不乐观,在刘峙的指挥下,兵力早就分散,军队的士气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准。这种时候,蒋介石居然想把烫手山芋扔给自己,自己一去,是不是就被蒋介石坑了?联想到桂系和中央军的陈年旧恨,于是白崇禧拒绝了蒋介石的要求,这样的话既不用承担责任,桂系兵力也不会被消耗。

1926年至1928年的北伐战争时期, 以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国民革命军将领,对部队兵团进行召集整补,更新优化军队内的武器装备,在战斗力大大增强的前提下整编成为国民党的第七军,整编后的第一批就进入湘西地区进行了攻击作战,由于他们作战时的气势非常强盛,战斗经验也都非常丰富,所以又称称作钢军。然而这些在北伐战争中创造较高战绩的桂系将领,却在淮海战役结束后被称作国民党的叛将,叛军。白崇禧甚至先赶赴越南进行了一段时间的逃亡后才回到国内。从那之后,桂系与蒋系的矛盾产生,保持了十余年的对立关系,随着七七事变的发生,为了让中国的领土安全不遭受损害,这场十余年的恩怨才到达了终点,虽然双方的关系暂时得到了缓解,蒋系与桂系之间的事情可不是这么容易就会完全结束的,蒋介石此后一直耿耿于怀,并在他的势力增长后一直打压桂系。

我对此有一个疑问,假如桂系军阀和国民政府之间没有发生过战争,或者是桂系兵团把往日的你争我斗都暂时放下,白崇禧会不会发兵徐州?我们先看看当时的战争形势,白崇禧率领大军驻扎在武汉地区,不让解放军打开长江这个突破口南下。徐州战场上国军败局已定,白崇禧带着桂系大军前去解救国军只有两个结局,首先是不能改变战败的结局,其次是武汉的兵力空缺,战斗力不足,很容易让解放军找到破绽从而大举进攻。再加上徐州战场国军打败投降,有很多部队就地起义征伐蒋介石,如果在行进路程中遇到友军叛变,将把自己陷入国共相争的战场上,那么支援的计划肯定也完不成,还不如就守在长江边上,不奢求能够创下重大的战绩,只求能够把武汉守住,不至于有太大的过失。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句话,白崇禧没有道理不知道,徐州战场如果让国民党三大精锐主力军团一个不剩,那么在接下来的日子了,国军的处境将十分艰难,处处受到牵制。白崇禧没有率兵支援徐州不仅仅是私人原因,也不是因为其他的,他率领的国民党军其实远远比不上当时已经在战场上的国民党精锐部队,也没有什么美械师,解放军连精锐中央军部队都能压制住,他也不觉得自己这只普通军队能扭转局势,还可能偷鸡不成蚀把米,把武汉也丢了,所以进入战场不能操之过急,要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才能让国军反败为胜。

在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结束后,国民军队的精锐基本都已经被解放军消灭,唯有以白崇禧为首的桂系部队还较为完整,另外的多是散兵游勇,难以再组建起来,解放军锐不可当,后来的国军常常在战斗打响之时就缴械投降了。解放战争以人民解放军取得胜利而告终,一说到国民党失败的事情,多数人都把目光放在了蒋介石身上,周恩来总理曾经在1936年接受了美国作家埃迪加.斯诺的采访,其中斯诺向他抛出的一个问题是“你对军人蒋介石,做什么样的评判呢”?周恩来直言不讳:“他不算合格,单论战术家,他并没有可以应对战争的指挥能力。事实也是如此,蒋介石缺乏领导能力是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逐渐处于劣势的原因之一。

解放战争虽然已经过去几十年了,淮海战役应该是解放战争期间最惨烈、最难攻破的一场战役了,淮海大战能够最终被我军取胜说明了,除了中共中央对形势的准确把握之外,共产党的将领们,和全体解放军战士将自己的利益放置身后,英勇奋战之外。人民群众的拥护、认可、爱戴才是淮海战役胜利的根本。此战如果缺少百万民众,为解放军出钱出力,修筑防御工事。就不可能有淮海战役的最后胜利。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得到人民的尊重爱戴才能一步步的壮大自身力量, 失民心者失天下,没有人民群众,就没有政权的根基。谁能够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不受侵犯,谁就是最终的胜利者,就能成为最后地统治政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