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用“可爱”、“天真”、“活泼”等词语来形容儿童,古人也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个群体,会把儿童的形象写到诗歌里面。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古代诗人笔下儿童的形象吧。

天真好奇型

儿童对没有见过的人何事物充满了好奇。当他们看到一个陌生人的时候都会在心里嘀咕:“这个人是谁啊?”大人们可能不会直接问出来,感觉那样太冒昧,而儿童却没有那么多顾虑,心中如何想的就会如何说。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中就给我们塑造了天真好奇的儿童形象。诗云: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作者二十多岁的时候就离开了家乡,到八十多岁的时候才告老还乡,以至于作者走后出生的儿童都不认识他,见到他的时候就好奇的问:“你这个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啊?”

助人为乐型

儿童因为没有经过世俗的侵染,对人没有防备心理,往往很喜欢助人为乐,在遇到陌生人问路的时候都会热情地告知,有时候甚至会带着客人去。杜牧的《清明》就描写了一个助人为乐的儿童。诗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人在清明节赶路回家,因为下雨需要找一个酒店住宿,刚好看到一个放牛的牧童,就过去问:“小朋友,请问哪里有酒店可以住宿啊?”牧童很热情地把手指向了杏花村,说道:“前面那个村子就有酒店。”

热情好客型

儿童还是热情好客的,当听到敲门声的时候孩子的反应是最灵敏的,也是最先跑着去给客人开门的。崔道融在《溪居即事》中写道: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不知道谁家的小船没有系好,被春风吹到了篱笆外的钓鱼湾里。儿童在院子里玩得正高兴,看到有船驶进,以为有客人来了,赶忙跑到柴门那里去拿掉门闩,为客人开门。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摄取了一个热情好客、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勤劳善良型

因为受到父母的影响,不少儿童都会学着大人的模样做事。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兴》中写道:

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儿童们看到大人白天去田里辛勤耕种,晚上回来还要织麻布,村里的年轻人各自都得担负起家庭的重担,虽然他们还不知道耕种织布的劳苦,也不会耕种织布,但在周围大人的耳濡目染下,他们也会在桑树底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起瓜来。有学种瓜的儿童,还有帮着父母剥莲蓬的儿童。辛弃疾在《清平乐·村居》中写到: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一对恩爱的公婆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在河东的豆地里锄草, 二儿子手艺巧,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欢喜的是顽皮淘气的小儿子, 趴在溪头草丛, 剥着刚刚采下的莲蓬。虽然出自不同的作者笔下,但都向我们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从小热爱劳动、体贴大人生活不易,愿意学着大人样子劳作或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的儿童形象。

认真专注型

儿童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会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很不喜欢有人打扰。胡令能的《小儿垂钓》写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野外小河边上,一个头发蓬松的毛头小孩儿手持鱼竿在学钓鱼。他侧身坐在岸边,身影隐在草丛里,眼睛紧紧盯住水面,聚精会神。这时一个过路人朝他走来问路,他冲人家摆手,示意不要说话,也别走近,以免把他的鱼吓跑。这个儿童并不是不热心,只是和帮助别人指路相比,他更在意钓鱼,不想路人的声音和脚步惊动了快要上钩的鱼儿。一个专注钓鱼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认真专注的儿童在想要做某件事的时候,不仅不希望别人打扰,有时候为了达到目的,他自己也会突然安静下来。袁枚在《所见》中描写到: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在空旷的树林中一个牧童骑着黄牛高声唱歌,歌声响彻云霄。但是不知什么情况他突然不唱了,嘴巴闭得紧紧的。是什么原因让他突然变“哑巴”了?原来是他想要去抓树上正在鸣叫的知了。一个“心机童”的形象呼之欲出。

活泼可爱型

儿童好动,他们喜欢做很多游戏来释放自己旺盛的精力。古代的儿童都会做什么有趣的游戏呢。捉柳花、追黄蝶、放风筝、敲冰,等等。不信的话我们看看。杨万里在《闲居初夏午睡起》中写到: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诗人闲居乡村,初夏午睡后,吃过梅子后的余酸还残留在牙齿之间,芭蕉的绿色映照在纱窗上。但作者无意关注这些,百无聊赖之际,悠闲地欣赏起儿童扑捉柳絮的情景。也许儿童捉柳花的情景契合了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吧?春天百花齐放,有花的地方就会吸引来蜂蝶。这就为儿童创造了另一种游戏——追黄蝶。杨万里在《宿新市徐公店》中写到: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春天是一个生机盎然的季节,一年之计在于春,古代的儿童在春季开学放学之后会做什么呢?高鼎在《村居》中写到: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在草长莺飞、杨柳依依、春烟如醉的季节里,儿童早早就放学回家,趁着东风把画有老鹰形状的风筝放到了蓝天上。

作者:石会鹏,珠海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教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