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传统民风中,有些陋习已经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亡。影响最大的就是女子缠足,即把女子的双脚用布帛缠裹起来,使其变成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莲”。民国初年以前,以女人脚之大小而定丑美。

“三寸金莲”受人崇羡,“大脚婆娘”遭人白眼,女孩自小即开始缠足,及成年,脚呈三乌镇西栅“三寸金莲馆”角形,摧残肢体,严重影响生产劳动。至民国后期,缠足陋习绝迹。

历史进人21世纪,那瞒跚地行走在中国大地上的小脚已经消失了,乌镇西栅景区的“三寸金莲馆”用大量珍贵的实物和图片,讲述乌镇历史也是中国历史上妇女一个畸形的追求美的历程,全面而系统地展示缠足文化。

现代人也许永远无法理解那个时代中国女人曾经的欢笑和泪水。乌镇地处吴越分界,虽然经过几千年的融合,现在仍然可以发现其风尚遗风的踪迹。

比如吴越两地过年不同的是“送灶”那天,吴地做米粉掺和南瓜的圆子、元宝和聚宝盆,而越得不做熟食,要烧赤豆糯米饭,家家户户挂贴春牛图,以保来年五谷丰登。再比如出殡,抬棺材时,越地是脚上前,而吴地是头上前。在乌镇乡间,时常可以见到村与村之间不同的风俗习惯。然而,也许是蚕乡的缘故,祛祟避邪和占卜的风俗却在乡村蔓延,并且达成一致。

古人对蚕花的生死病害不能理解,存在神秘心理,总认为鬼物邪祟为害,经常采用一些巫术来抵御,或诅咒,或驱除,或忌讳,用愚昧迷信的方法求得避害,于是形成了诸多的养蚕旧俗,比如“扫蚕花地”、“置蚕猫”、“烧田蚕”、“蚕花绵兜”、“养蚕忌禁”、“谢蚕神”等等。

随着时代的前进,巫术渐已消失,但仍有一些残留在风俗习惯中,其中有的已看不出原本的意图。《隋书地理志》指岀,吴中“信鬼神、多淫祀”,故乌镇人“信鬼信巫”风气甚烈。旧时婴儿夭折,乡俗用绵裹其尸,悬于桥下或临水的树上,任其风吹雨淋,谓之“风化”。

久则堕于水底,说是“骨落则投生”,在“树蒲头上脱壳”。乌镇是水乡,每到夏天,顽童都在河中嬉戏,时有顽童溺水而亡,乌镇人相信,溺水儿童到一定的时候就会上岸索命,俗称“落水魃(鬼)讨命”,于是有小孩的人家为防止悲剧重演,会把蚕豆、赤豆、绿豆、黄豆、白扁豆等7种豆炒熟,在死者溺水的桥洞(河埠)将炒熟的7种豆撒人河中,称“若要讨命,待豆发芽”,然后将桥洞(河埠)废毁,在边上重筑一个桥洞(河埠)。

乌镇乡村还有一种习俗,就是“叫魂”和“送饭”,小孩白天玩耍过度,晚上则会惊厥哭闹(或有热度),迷信者认为这是丢了魂(俗传人有三魂七魄),于是请人叫魂,在夜晚到来时把一碗清水放在灶山上,小孩的孃孃(即奶奶)或母亲在水缸边上叫喊几遍:“阿三(小孩的乳名)哎,回家啰!”

小孩病情严重的话,盛一碗饭用手巾裹住,倒放在灶山上,第二天取下察看,若碗中的饭东北角有缺口,大人手提油盏头(油灯)去东北角叫喊,这就是“叫魂”。有时小孩从外面回来,没来由地生起病来,民间认为这是小孩碰到了不干净的东西(俗称“中邪”),于是大人折一些元宝,在太阳落山后,盛一碗饭(饭上一块肉及一个蛋)手提油盏头去三岔路口,将饭菜倒于地上并焚烧元宝,这就是“送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