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实际上的确有很多优秀的电影系列最初的构思是来自一些意外。

上世纪80年代初,刚出道的詹姆斯·卡梅隆际遇不顺而生了一场重病,他做了一个机器人向自己袭击的噩梦,醒来后的他将梦中的线索整理了一番,于是日后风靡全球的经典IP《终结者》系列就此诞生。

首部《终结者》电影的诞生

跟不少著名影片一样,《终结者》开始的拍摄也遇到了很多问题。

由于当时卡梅隆只是一个刚出道的小导演,没有太多的经验,因此尽管这个项目得到了不少厂商的青睬,但人家都只是想要这个剧本。

然而卡梅隆当然是希望自己能执导《终结者》,从理性角度来说,他急需一部成绩不错的电影来丰富自己的执导履历;从感性的角度来讲,《终结者》是他自己的原创IP,可以算是他的心血。

想来想去,卡梅隆只能以1美元的价格贱卖《终结者》的剧本,但附加条件是电影必须由他来执导,而最后他也如愿以偿地成为了《终结者1》的导演。

不过,当时购买了项目的Orion Pictures公司对卡梅隆其实依然保持很谨慎的态度,因此电影的制作成本只有400万美元,为此卡梅隆一直跟高层进行沟通,最后成本增加到640万美元。

对比同时期的几部经典电影,1979年的《异形1》制作成本是1100万美元,1982年的《第一滴血》是1500万美元,《终结者》的640万并不算太高。

虽然卡梅隆后来的影片制作成本都很高,但所谓大有大打,小有小闹,作为世界顶级的导演,即使是低成本的电影,卡梅隆其实也可以把控得很好。

商业片

一部科幻电影最重要的是什么?

当然是科幻元素,包括一些场面、动作戏里所表现出来的视觉冲击。

但《终结者》的制作成本太低,如果像如今的科幻片那样打个架甚至文戏都有各种科幻武器出现的话,预算是绝对吃不消的。

二三流的导演面对这种情况,往往会选择加大电影的文戏来拖时间,但这其实是搞不清楚电影定位的表现。

一部商业片,你强行加重文戏?那观众为何不去看剧情片呢?

对此,卡梅隆的做法是加大电影中的动作元素,因此《终结者》第二第三幕的武戏,其实就像普通的动作片那样的戏码,比如枪战、车战等等。

当然,作为一部科幻片,倘若从头到尾都只是普通动作片的套路,那肯定也是不行的,而卡梅隆的意思就是将“皇牌”放到第三幕来“决胜负”。

电影的结尾,终结者的人类外表消失,本体出现,在如今这个科幻片横行的时代可能觉得并不怎么样,但在80年代的大银幕上,看着这么一个怎么打都打不死的生化机器人从烈火里慢慢地走出来继续对男女主角进行追杀,给观众的观感是非常震撼的。

至于文戏方面比较简单,作用就是过渡,仅仅负责交待故事的来龙去脉。

比如为什么终结者要追杀女主角?男主角为什么要穿越回来?未来发生了什么事?等等。

不得不说,这也是卡梅隆对《终结者》定位相当明确的体现。

作为一部商业片,文戏在其中应该负责什么?

以电影剧本来说,文戏需要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这些卡梅隆完全都了如指掌。

根据电影的制作成本,再结合定位来决定其中文戏、武戏的调配以及设计方向,《终结者》在这方面可以说堪称完美。

当然这也是导演的功劳,很难想象当时的卡梅隆还只是一个没什么经验的新人。

州长的“终结者”

最初电影开拍时,有不少人向卡梅隆推荐一些当红男星来饰演终结者。

毕竟这是一个原创项目,有一些当红男星出演的话,可以说是有个保证。

但很快卡梅隆就否决了这个提议,原因很简单。

第一,成本本来就不高,要选一些大牌影星的话,那花费在电影本身的预算势必会减少。

第二,卡梅隆很明白这部电影最核心的角色就是终结者,尽管这个生化机器人是反派,但它决定着整部电影的成败,因此他希望能找到一个合适的演员。

而最后,卡梅隆找到的演员,是阿诺·施瓦辛格,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州长。

当年的州长虽然在好莱坞已经有一定知名度,但还没有后来那么火,最重要的是在卡梅隆眼里,州长相当适合终结者这名角色。

剧本中的终结者是来自未来的智能AI机器人,人类外貌只是一种伪装,因此大部分情况下都是面无表情的。

因此,这个角色的重点就是必须要给到观众一种压迫感,作为一个追杀男主角的恶魔,他自身要带有一种令人畏惧的气质。

以外形而论,州长是健美先生出身,身高体壮,普通人在他面前就像待宰杀的羔羊。

且州长在电影的表演也是可圈可点,由于终结者不会有面部表情,因此州长的处理是刻意控制自己说话的声调、语气以及眼神。

于是,电影史上一个经典的冷血杀手形象就这么诞生出来了。

发展性

《终结者》虽然只是一部电影,但一开始卡梅隆就有将其打造成一个IP的打算。

早在构建《终结者》剧本的时候,他就已经有意让液态生化机器人登场,但鉴于制作成本太低且他认为当时的技术绝对做不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因此最后还是作罢。

因此,整部电影其实保留了很大的发展性,单纯就是剧本的核心,讲述的是未来的天网派遣一个生化机器人穿越到过去杀死未来反抗军领袖的母亲。

这次是失败了,那下次呢?天网知道这次失败了,那接下来肯定会派遣更加强力的杀手回来。

同样的,未来的领袖康纳也肯定会派遣更加强大的守护者来保护自己以及自己的母亲。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在7年后的续集《终结者2:审判日》里,天网派遣回来的T-1000液态机器人就更为致命强大,卡梅隆也终于能让自己早就设想好的这个划时代反派角色登场。

而康纳派遣回来的也不再是人类,而是被俘虏改造后的终结者,毕竟面对T-1000这种级别的敌人,再派普通人类回来就有点说不过去了,而这么一来,又能让州长继续登场,且顺利地从反派变成主角团成员。

这一切都那么顺理成章,没有任何“强行续集”的地方。

可以说,在1984年上映的这部《终结者》,不单单是代表一部优秀的电影获得成功,而是为未来登顶的《审判日》打好了地基。

以一部电影的成就来说,《终结者》是非凡的,它在2008年被列入美国国家电影注册表(National Film Registry),被称为在影史上属于“一种文化符号的意义”。

不过,就以影片本身来说,得到这些荣誉也是实至名归。

相关文章